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之际,网络流传“史上最强台风”、AI合成车辆捆绑图、腾讯企鹅被吹走等谣言,官方辟谣并呼吁公众关注权威信息,科学应对天气。
台风“桦加沙”尚未登陆,谣言却已席卷网络。近日,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逐渐逼近我国东南沿海,各种夸大其词、移花接木甚至AI合成的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在这场信息风暴中,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应对自然灾害。

“史上最强台风”的真相
9月22日,自媒体“空警世界”在微博上发布惊人消息,称“广东或遭遇人类最大的台风灾害”,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桦加沙”已达到“地球所能产生的上限”。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确实吸引了大量关注,但与事实相去甚远。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权威数据,9月23日0时,“桦加沙”最大风力为17级,风速58米/秒(约209公里/小时),中心气压920hPa。虽然这确实是一个威力巨大的超强台风,但远未达到“史上最强”的程度。
历史数据显示,1958年第27号台风“艾达”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曾达110米/秒;1961年5月的台风“贝蒂”平均风速74.7米/秒;而1984年7月的台风“亚力士”瞬时风速更是达到89.8米/秒。就台风规模而言,1979年第19号台风“泰培”强风圈直径达2220千米,堪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台风。
相比之下,“桦加沙”的威力虽然不容小觑,但将其称为“史上最强”显然是夸大其词。这种不负责任的标题党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AI合成图片:当技术成为造谣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逼真的虚假图片变得易如反掌。近期,社交平台上流传大量显示广东车主为防台风将车辆“五花大绑”的图片,更有图片显示被捆绑的车辆仍被倒伏的树木砸中。
然而,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绳索出现不合理的断节,背景中的商铺招牌字样扭曲模糊,光影效果不符合自然规律。这些都是AI合成图片的典型特征。这些看似真实的图片,实际上是有人利用技术手段故意制造的谣言。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连企业吉祥物也成了谣言的主角。9月23日,腾讯公司为防御台风,确实将门口的企鹅雕塑用绳索加固。但随后网络上流传的“企鹅上身被风吹走,只剩双脚”的图片,纯属恶搞。腾讯QQ官方不得不出面回应:“鹅拴着呢,稳稳的。”
类似地,深交所门前的牛雕塑被传“用绳拴在柱子上”,但事实上该雕塑旁边根本没有柱子,相关图片明显是AI制作的假图。
旧视频翻炒:别有用心还是无知跟风?
除了图片造假,视频也被拿来移花接木。9月23日,一段声称是“超级台风‘桦加沙’席卷汕尾站”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乘客的行李箱被强风吹走,雨水如海浪般涌进车站,场面十分惊险。
然而,经核实,这实际上是去年的旧视频,与当前台风天气毫无关系。事实上,当时汕尾站的天气状况平稳,并未发生网传的情形。这种将历史视频包装成即时新闻的做法,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影响正常的防灾工作。
科学应对台风,从辨别信息真伪开始
面对自然灾害,公众的恐慌往往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信息的混乱。在台风来临之际,我们更应该保持理性,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首先,要认准权威信息源。中央气象台、各地气象局以及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是最可靠的。相比之下,自媒体和不明来源的社交账号往往为了流量而夸大其词。
其次,要学会识别虚假图片和视频。AI生成的图片通常会有细节上的破绽,如不合理的阴影、扭曲的文字、断裂的线条等。对于视频,可以通过查看元数据、对比历史事件等方式验证其真实性。
最后,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面对耸人听闻的消息,先不要急于转发,多问几个“为什么”,查证一下消息来源,往往就能避免被谣言误导。
台风是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但不必过度恐慌。不传谣、不信谣,关注官方通报,做好科学防范,才是应对台风的正確姿势。让我们用理性和科学武装自己,共同度过这场自然考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