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五年:从“纯真”标签到自我追寻的破茧之路

24岁的丁真坦言不愿再被“纯真”标签定义,正通过演戏和公益在成长中寻找自我。

2020年冬天,一位藏族少年因一段7秒的视频意外走红。他清澈的眼神、黝黑的皮肤和略带羞涩的笑容,瞬间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甜野男孩”“纯真”“天然”……这些标签迅速将他推至流量巅峰,也让他成为了理塘乃至整个甘孜州的象征。五年过去,当年那个放牛少年已24岁。当他再次被问及“纯真”二字时,只是平静地说:“我今年24岁了,还被说成纯真,很奇怪。”

被定义的“纯真”:从符号到个体的觉醒

走红之初,丁真仿佛一个突然被推至聚光灯下的自然之子。他成为理塘旅游宣传大使,被外交部推荐,亮相央视春晚……这一切发生在短短84天内。然而,对于当时汉语尚不流利、几乎未曾离开过家乡的丁真而言,这场巨变更像是一场“被选择”的命运。

“借着自己的嘴,说着别人的话。”丁真回忆那段日子时坦言,由于语言障碍和理解有限,他常常只能按照别人教的话去说。那种被无形框架束缚的感觉,让他倍感压抑。更让他困扰的是,无论他如何成长、变化,公众似乎永远只期待他保持最初的那份“纯真”。

直到今年春天,在《无限超越班》的舞台上,当导师刘涛再次提起“网友说你没有以前纯真了”时,丁真终于做出了回应:“很多人一开始因为我的笑容喜欢我。但我会成长,会长大,甚至变老。丁真不可能一直都纯真。”这段话没有事先排练,却成为他成名以来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寻找自我:在扮演他人中遇见真实

参加《无限超越班》是丁真主动选择的一次突破。尽管表现引发争议,甚至被网友喊话“放生回草原”,但他坚持完成了全部录制。对他而言,那段经历最大的收获不是演技的提升,而是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

“现实当中,感觉做啥都很难。有情绪,也要忍着。如果去演戏的话,就可以发泄出来。”丁真发现,在虚拟的剧情中,他反而能更真实地表达情感。尤其是一场战士临终的戏份,让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情感释放——那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宣泄。

如今,丁真将走红五年来的重要时刻归纳为三类:在联合国发言代表“突破自我”,一个人独处代表“做自己”,而演戏则意味着“成为另一个人”。这种分类本身,就折射出他寻找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

负重前行:在个人与家乡之间寻找平衡

“你是明星,你骑马要注意安全,你摔了的话我们负不起责任,你背负着理塘。”这样的提醒时常萦绕在丁真耳边。起初他感到压力巨大,甚至想过“还不如不火”。但逐渐地,他开始接受这份责任,并尝试将其转化为动力。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旅游符号,而是希望更深层次地推动家乡发展。“我(出来)差不多5年了,希望通过一种方法,把家乡十八个县有特色的东西,让更多人看见。”他的愿景清晰而坚定:让甘孜州被四川看到,让四川被全国看到,让中国被世界看到。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他对亲人教育的支持上。当表妹险些辍学时,他主动承担学费,鼓励她通过学习获得话语权;“我希望我妹妹通过学习,可以有她自己的话语权,掌控她自己的人生。”这种对女性 empowerment 的支持,在传统藏区显得尤为难得。

生命如闪电:在无常中寻找恒常

每天睡前,丁真都会祈祷明天还能动、还能活着。家乡的谚语“生命如闪电般无常”早已融入他的血液。这种对生命脆弱性的认知,让他既珍惜当下,也不惧改变。

如今,丁真独自居住在成都,享受着相对匿名的生活。有空时,他会偷偷去开卡丁车;失眠时,则刷着骑行视频“云旅行”。这些小小的自由,成为他平衡公众形象与个人生活的出口。

当被问及什么是“更好的路”时,他诚实地说:“我还没找到,但我正一直在找。”这种寻找,或许就是他对抗被定义的最好方式——不拒绝成长,不否认变化,在流动的生命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

五年过去,丁真依然在马上驰骋,但目光中多了份笃定;依然会笑,但笑容里多了份清醒。从“纯真”标签到自我追寻,他的破茧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上,每一个不甘被定义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