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不指点的人生,自有千钧之力

莫言对年轻人不言建议,却以“放宽心”的智慧道出了面对时代困境的从容力量。

2025年9月,莫言与余华又一次登上热搜。这一次不是因为新书发售或文学奖项,而是因为余华向莫言的公众号投稿了一篇散文——《山谷微风》。莫言起初以为对方发错了消息,转而会心一笑:“这位相爱相杀半辈子的损友,终于向我的流量‘低头’了。”

这则带着文人幽默感的轶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人们热衷于围观两位文学巨匠的互动,仿佛在看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老友记”。而莫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顶流”——他运营着两个公众号,与朋友共同创办的“两块砖墨讯”记录书法创作,最新文集《放宽心 吃茶去》则收录了近年来的旅行随笔、诗词与日常感悟。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新书访谈中说的一句话:“对年轻人没有建议。”

一、不建议,是一种深刻的尊重

当《中国新闻周刊》问莫言“对迷茫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这位70岁的作家坦然回答:“没有建议。”

这不是敷衍,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的立场。莫言解释道:“这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一种新的办法,来解决和避免现在社会的很多难题。”在他看来,时代的不确定性并非个人能轻易化解的难题,而建议往往显得轻飘甚至傲慢。

“我从来不以教师爷的态度来对待读者,”莫言说,“而且我也烦这样的一种态度。”这句话背后,是他一贯的创作理念——“作为老百姓写作”,而非“为老百姓写作”。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前者是平等分享,后者是居高临下。

这种态度与他的文学观一脉相承。莫言曾说过,小说中的人物一旦确立,就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轨迹,连作者也无法随意操纵。对待笔下虚构人物尚且如此,对待活生生的年轻人,他更不愿轻率指点。

二、放宽心,不是躺平

《放宽心 吃茶去》这个书名,乍看似乎迎合了当下流行的“松弛感”追求。但莫言澄清:“这不是号召大家躺平,是号召大家调整心态。”

他理解年轻人的困境:“有的年轻人会说,我们没有条件躺平,我们还没挣到今天的面包钱,怎么放下?”他的“放宽心”哲学,是对已然发生且无法改变之事的释怀,是休整后的再出发。

“天无绝人之路,明天太阳还会出来。”这句话朴素得像一句谚语,却蕴含着莫言对生活的根本信念。他认为,人在焦虑紧张时智商会降低,只有平静下来,才能恢复甚至超常发挥。

这种观念与东方智慧一脉相承——如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或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莫言将这些哲学融入日常书写,记录旅行见闻、品茶时刻、与友人的交往,看似散淡,实则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把握。

三、网瘾老人的自省与警惕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文学大师也坦言自己深受“网瘾”困扰。

“经常自责,”莫言说,“我看短视频,一看半个小时过去了,必须立刻停止。”他描述看到三四岁孩童因手机被夺而哭嚎的场景时,语气中带着震惊与忧虑。

他对算法的洞察尤为深刻:“如果你老是刷一类东西,平台就不断给你推同样的东西,结果让人变得偏执。你获得的只是你想看的东西,别的你都不知道了。”这种“信息茧房”效应,在他看来是一种新型精神疾病的温床。

但莫言不主张极端抗拒:“个人没法反抗,像我们这些成年人,还是有点自制能力的。”他的态度是保持警觉,不断自我提醒,在数字浪潮中维持自主性。

四、长短之间,皆是文章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莫言的写作也呈现出篇幅缩短的趋势。但他认为这并非妥协,而是文体选择的自然结果。

“小说该长就长,该短就短。”他写过数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也创作过只有几十字的“超短篇”。在他看来,《聊斋志异》的一个小故事可能比一部长篇给人更多启发。

然而莫言坦言,如果只能选择一种文体,他仍会选择长篇小说。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体现了他对文学多样性的尊重——长短各有其美,关键在是否契合表达的需要。

五、时代漩涡中的定锚人

莫言成为“网络顶流”的现象颇具深意。在这个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似乎更需要一个不急于给出答案的声音。

他说:“搞文学的都在怀念20世纪80年代,我回忆了一下,其实我们当时也有很多不满意、不如意。”这种对时代特征的辩证看待,体现了一种历史眼光——没有完美的时代,只有不断前进的社会。

“河流有时候往西拐了个弯,但最终还是千回百折,向东流到大海。”莫言用这个比喻描述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与方向性,也暗含他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允许弯折,相信向前。

当年轻人焦虑于未来时,莫言不说“应该怎样”,而是说“我们要承受和面对这个时代带来的一切”。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深刻的现实主义——承认局限,而后寻找可能。

结语:无建议之建议

莫言的“没有建议”,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建议。

在一个充斥着成功学、方法论和人生攻略的世界里,这位老人坚持不说教、不指点,反而成为一种罕见而珍贵的声音。他拒绝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宁愿做一个分享者,一个同样在摸索前行的同行者。

《放宽心 吃茶去》这个书名,最终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的隐喻:不必急求答案,不必强作指导,在品茶般的静观中,或许能看清更多。

如莫言所言:“明天太阳还会出来。”这句话简单得像一句废话,却蕴含着最根本的希望——无论今天如何,总有新的一天等待开启。这种希望不需要宏大建议支撑,它就在日升月落的自然节律中,在每一个休整后的重新开始中。

或许,不对年轻人指手画脚,正是莫言给予这个时代最深的尊重与信任。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