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陷隐私困局,便捷背后是强制索权的无奈;监管缺位与维权艰难让消费者沦为数据牺牲品。
2025年9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监管持续关注、消费者质疑不断,但扫码点餐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喜茶、霸王茶姬到星巴克,多个知名品牌的小程序普遍存在2至4项违规索权行为。

消费者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交出大量个人信息,要么放弃用餐。这种“扫码绑架”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监管的利剑为何难以斩断这条灰色的数据收集链条?
01 便捷背后的代价:点餐先交隐私
扫码点餐以其无需等待、自主选择的优势,迅速成为餐饮行业的标准配置。然而,这种便捷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私代价。
消费者在点一份简单的米线时,往往需要授权十几项手机权限;想喝杯奶茶,必须先填写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商家宣称这些是“必要权限”,但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并非完成点餐所必需。
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已明确指出,仅提供扫码点餐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还对老年人等群体造成实际点餐障碍。然而,这些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02 维权困境:投诉易解决难
从消费者的实际维权经历来看,往往遭遇“投诉易、解决难”的困境。绝大多数人即便对过度索权感到不满,也因过程繁琐而放弃维权。
记者梳理社交平台上的消费者反馈发现,即使在少数发起投诉的案件中,结果也多停留在“商家承诺整改”或“双方调解”层面,鲜见商家被实质性追责。这种低违规成本成为了商家的“护身符”。
经营奶茶店的齐先生坦言:“维权流程往往耗时数日,消费者很容易因时间推移淡忘诉求,商家口头整改或赠送代金券就能了事。”这大幅稀释了违规成本,使商家缺乏主动整改的动力。
03 监管难题:权责分散与执法依据不足
长期关注消费维权的北京金诚同达(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姜思宇指出,扫码点餐涉及网信、市场监管、商务等多部门,权责分散导致监管滞后。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执法依据不足”与“违法成本低”。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最小必要”原则,但实践中商家因过度索权被严厉处罚的案例仍较为少见。
姜思宇表示:“要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依赖消费者的主动维权。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商家自觉整改,变‘被动应对投诉’为‘主动规范行为’。”
04 标准缺乏强制力:“软倡议”难敌逐利冲动
9月15日,《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扫码点餐个人信息保护要求》正式发布,为商家划清了索权的“红线”。该指南明确将订单信息和支付信息列为“最少必要信息”,禁止强制索取手机号、位置等。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绝大多数需要扫码点餐的商家表示“没听说过这份指南”,甚至直言“不扫码授权就点不了餐”。
姜思宇分析认为,该指南的核心短板在于缺乏强制法律效力。“它既非强制性国标,也非推荐性国标,仅为行业最佳实践总结,商家即便不遵守也不会面临行政处罚。”
05 破解之道:为扫码点餐戴上“紧箍咒”
破解这一困局可借鉴“强制刷脸”从必选项转为可选项的治理经验。姜思宇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将指南中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规条款;二是配套建立“投诉-核查-处罚”快速响应机制。
“关键是‘强制条款+快速处罚’形成了震慑。”她补充道,此前不少地方成立“网信+公安+市场监管”联合执法组,接到投诉后即可上门核查——这种“短平快”的执法模式值得借鉴。
山东大学法学院(威海)教授刘经靖提出,应从多层面协同发力。在监管层面,需重点提升执法协同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消费者协会应进一步强化公益诉讼职能;在立法层面,应加快推进相关立法进程。
06 消费者的自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面对扫码点餐的过度索权,消费者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
- 仔细阅读权限请求:在授权前仔细查看需要哪些权限,思考是否必要
- 选择替代方式:坚持要求提供人工点餐服务,行使自己的选择权
- 使用虚拟信息:必要时可以使用虚拟手机号等替代真实信息
- 定期清理授权:定期检查并清理小程序和公众号的授权
- 积极投诉举报:遇到强制索权情况,及时向12315投诉
扫码点餐本应是提升消费体验的创新举措,却不该成为索取个人信息的“特洛伊木马”。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在便捷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
监管的加强、商家的自律和消费者的觉醒,三者缺一不可。唯有让扫码点餐回归服务本质,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保护的双赢。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是免费的午餐,商家不该以服务之名行索取之实。只有当每个人的隐私权利得到尊重,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而不是为其付出不该付出的代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