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照骗”背后的真相:精美图片下的城中村厨房

外卖平台商家图片与实地卫生状况严重不符,城中村暗藏无堂食、多店共址的食品安全隐患。

当你打开外卖平台,看着那些装修精致、窗明几净的店铺照片,是否会放心地点下一份美食?然而,新快报记者近日的调查却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这些看似高端的餐厅,可能只是藏身于城中村深巷里的简陋厨房,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线上精致,线下脏乱:外卖行业的“照骗”现象​
在广州多个城中村,新快报记者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外卖平台上展示着精美装修的店铺,实际却是在狭窄巷子里经营的简陋厨房。

位于天河区石牌朝阳大街的“*良·日式咖喱饭店”,在平台上展示着日式风格的精致装潢和宽敞的用餐区域。然而现实中,这家店藏在一条不足2米宽的狭窄巷子里,门面简陋,店内面积仅10平方米左右。外卖货架直接堵在门口,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店面,仅留一条狭窄过道。没有堂食区域,没有日式装修,只有紧凑摆放的灶台、冰柜和满地杂物的混乱场景。

更令人担忧的是卫生状况。月销量8000+的“*金汤·炖足四小时(天河店)”里,两名男子光着膀子在蒸柜前处理炖汤,未佩戴口罩、头套和手套,其中一人嘴里还叼着牙签。在“*姨牛腩档(岗顶店)”,各类食材直接堆放在桌子底下,白菜裸露摆放,旁边就是垃圾桶。灶台和墙面满是发黄的油污,让人触目惊心。

​“一店多开”的猫腻:同一门店的多个招牌​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外卖店通过“一店多开”的方式规避平台规则。在番禺区市桥街富华东路,一家名为“*家小厨”的门店,除主招牌外,还挂着“*太住家饭炖汤”的小招牌。两家店在外卖平台上都有对应店铺,虽然登记地址略有差异,但实际共用同一门店出餐。

更有商家利用同一个实体地址、同一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在外卖平台上开设多家店铺。“*吮荷叶烤鸡”与“*基烩·荷叶烤鸡”就是如此,不仅门店地址一致,连证照也是同一套。当记者按图索骥前往寻找时,却发现其中一家店根本不存在,另一家店门紧闭,只贴着一张指向隔壁炸鸡店取餐的提示纸条。

​背后的灰色产业链:1500元就能多开一家店​
这些“照骗”店铺是如何通过平台审核的呢?调查发现,背后存在着一条灰色产业链。

在某电商平台上,有商家提供“P门脸门头”“门头设计”“菜品美化”等业务。有店家直言不讳地表示,P门头就是用于外卖审核,200元一张图包通过审核。当记者提出要真实图片时,店家承诺可以做到“不一眼假”。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店多开”的中介服务。有中介声称,只需提供出餐地址、法人身份证信息和银行卡结算信息,就能在多个外卖平台上实现“一店多开”。他们通过“套证”和“挂靠品牌”的方式规避平台规则:套用商圈内真实但闲置的证照,或用他人资质运营外卖业务。多开一家店收费1500元,多开两家2800元,多开三家4000元,5个工作日左右就能办理完成。

​平台监管与回应:承诺与现实的差距​
面对这些问题,外卖平台方面作何回应?多家平台客服均表示,对上传门脸图有明确要求:需要真实、完整、没有遮挡的固定招牌,概念图、手机截图、横幅/布条将被驳回。平台还会派市场经理拜访门店,如果发现图片与真实环境不符,将不予通过。

对于“一店多开”现象,平台也表示禁止,并通过线下专人巡查、骑手上报等方式进行监管。然而现实是,这些违规店铺仍然大量存在,并在平台上正常运营。

​消费者如何避坑:骑手的建议​
面对如此现状,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有外卖骑手建议:“点外卖尽量不要点这种专做外卖的店,虽然便宜,但卫生环境相对没那么有保障。”据观察,此类外卖店的食材相比一般堂食店要差一点。

消费者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查看商家证照信息,确认其真实性;
  2. 关注店铺评价,特别是带有实拍图片的评价;
  3. 选择有堂食的餐厅,通常卫生条件更有保障;
  4. 对价格异常便宜、图片过于完美的店铺保持警惕。

​监管亟待加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外卖行业的乱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此前,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查处多起相关案例,包括5家不同名称的外卖店共用同一张证照、通过伪造证件开设多家外卖网店等行为。

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管也需要与时俱进。平台应加强审核力度,运用技术手段识别虚假图片;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检查频率,对违规行为严厉处罚;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碗看似普通的外卖,背后可能隐藏着如此多的猫腻。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食品安全这个基本底线。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