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揭示,商王朝通过青铜礼器严谨的器型、组合与纹饰,构建并强化了一套“美食政治”下的等级秩序与文化符号,以此作为维系国家认同的核心手段。
细雨绵绵的秋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都讲坛”内,一场穿越三千年的对话正在上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知名考古学家何努先生,以独特的“美食政治”视角,引领观众走进那个青铜辉映的时代。当他展开商王朝国家认同的考古图景时,那些静默千年的青铜礼器仿佛被重新唤醒,诉说着“大邑商”的辉煌与智慧。 在商代人的世界里,饮食远非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何努教授指出,商王朝的统治者们早已深谙“美食政治”的奥秘——通过青铜礼器这一物质载体,将权力秩序、等级观念和文化认同巧妙地融入宴飨礼仪之中。这是一场关乎国家认同的精密设计,而青铜礼器,就是这场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媒介。

青铜礼器:商代国家认同的物化表达 商代的青铜礼器体系堪称一场精心编排的权力交响乐。方鼎作为国之重器,居于礼制核心地位,其庄重威严的造型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而酒器、炊器、食器、盥洗器等按照严格规制组合排列,形成清晰的等级序列。何努教授强调,这种严整的礼器组合不仅是社会结构的缩影,更是“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具体呈现。 在商代贵族的生活中,每一次宴饮和祭祀都是国家认同的强化仪式。不同等级的使用者配享不同规格的礼器组合,这种差异化的物质配置,不断提醒着每个人在国家体系中的位置和责任。青铜礼器通过这种日常化的礼仪实践,将国家观念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
纹饰与铭文:青铜器上的意识形态书写 除了器型和组合,商代青铜礼器上的纹饰与铭文同样承载着重要的认同功能。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神秘诡异的纹样,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宗教信仰与权力观念的视觉呈现。何努教授讲解道,这些纹饰构成了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只有融入商文化体系的人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而青铜器上的铭文,则是最直接的身份认同宣示。这些铭文记录了作器者的族氏、官职以及为商王服务的功绩,实质上是向神明和世人宣告自己对商王朝的归属与忠诚。通过纹饰与铭文的双重作用,青铜礼器成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
青铜礼器与地域认同:以盘龙城和三星堆为例 商王朝的国家认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丰富的地域差异。何努教授通过对比盘龙城和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不同地区对商王朝认同程度的差异。 盘龙城作为商王朝在南方的重要据点,其青铜礼器在组合形式和纹饰风格上都与商文化核心区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表明,盘龙城贵族阶层已经深度内化了商王朝的国家认同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政治归属。 相比之下,三星堆青铜器虽然可见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其独特的器物组合、使用功能和祭祀体系,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何努教授认为,这表明三星堆古国在接纳中原商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文化自主性,形成了一种“有限认同”的复杂状态。
青铜礼器的现代启示:文化认同的当代回响 讲座现场,多位小学生的踊跃提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轻一代与古老文明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何努教授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历史的种子。 青铜时代虽已远去,但商王朝通过物质文化构建国家认同的智慧,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在全球化与地域化并行的今天,如何构建既具包容性又尊重多样性的文化认同,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商王朝的青铜礼器告诉我们,文化认同既需要核心价值的引领,也应当允许地方特色的表达。 走出讲座现场,秋雨初歇,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在雨后的清新中更显庄重。三千年前,这里曾是“大邑商”的心脏地带,青铜礼器的光芒照耀着整个东亚文明。今天,通过考古学家的解读,我们得以重新认识那些沉默的青铜器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的回响从未消失,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时代的长河中延续。商王朝通过青铜礼器构建的国家认同体系,不仅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回望商王朝的智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历史的参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