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通过规范化诊疗与微创技术创新,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显著提升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当张先生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时,他已是疲惫不堪。巨大的食管肿瘤让他连水都难以下咽,此前的求医路上,广州、沈阳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风险过高而婉拒。但在孙海波副主任医师眼中,这位62岁的患者仍有一线生机。 “手术是唯一机会,但患者当时的身體条件不具备立即手术的条件。”孙海波主任回忆道。正是这个判断,开启了一场多学科协作的医疗救治行动。

01 绝境逢生:多学科协作创造手术机会
面对张先生复杂的病情,孙海波主任迅速启动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这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自2018年起,该院已建立了覆盖肿瘤患者全周期的MDT体系。 MDT团队包括麻醉、营养、影像、护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共同为张先生制定了一份详尽的“预康复”计划。精准营养支持、肺功能训练、感染控制……每一项措施都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两周的预康复治疗带来了转机:张先生体重增加,整体状态明显改善,终于为手术赢得了宝贵的机会。这种在手术前优化患者身体状况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医学从单纯治疗疾病向全面关爱患者的转变。 “每一位初治患者,在治疗前都会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讨论,制定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孙海波主任强调,这种模式避免了因单一科室视角可能导致治疗方向偏差,确保患者从一开始就获得最科学、规范的综合治疗。
02 微创奇迹:五小时手术中的精细艺术
手术当天,挑战才真正开始。张先生的肿瘤紧贴主动脉和心包,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操作,对手术团队的技术和心理都是极大考验。 孙海波主任团队选择了全胸腔镜微创技术。在5个小时的手术中,他们在微创条件下精细操作,最终完整切除了肿瘤,且没有损伤周围重要脏器。 微创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食管癌手术的格局。目前,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的食管癌手术已基本实现微创化。除了常规的胸腔镜手术,团队还开展了更先进的机器人手术和纵隔镜手术。 “纵隔镜手术只需在颈部和腹部做小切口,不进胸腔,创伤更小,特别适合肺功能差或高龄患者。”孙海波主任解释道。这种对手术方式的精准选择,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手术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长期生存。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是降低复发转移、保障长期生存的基础。孙海波主任团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手术精细度上下足功夫,为患者争取最佳预后。
03 加速康复:术后管理的创新与人文关怀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管理同样关键。得益于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加速康复理念的应用,张先生术后恢复顺利,甚至没有放置传统的胃管和营养管,使用的是更细的引流管,这些措施显著减轻了术后疼痛,加快康复进程。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的一大特色。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措施,减少手术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能够更快恢复日常功能。 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护理和营养支持下,张先生恢复顺利。出院时,他激动地表示:“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句话背后,是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统计数据显示,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了65%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这一数字背后,是规范化诊疗与微创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显著效果。
04 河南经验:从区域医疗到国际舞台
对于局部晚期的食管癌患者,孙海波主任表示,单一治疗手段往往不够,需要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团队不仅在术前新辅助治疗方面积极探索,也在开展术前新辅助不同治疗模式以及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等前沿临床研究,旨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2025年5月,由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主导的《新辅助放化疗对比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期分析结果》亮相在第105届美国胸心外科学会(AATS)年会,孙海波主任代表团队进行口头报告。 这是“河南智慧”和“中国方案”首次在这一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展示,标志着河南在食管癌诊疗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从救治一位危重患者,到在国际学术舞台分享经验,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走出了一条从临床到科研的创新发展之路。他们的经验证明,规范化诊疗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能够有效提升肿瘤防治水平。
“食管癌早期症状隐匿,易与咽炎混淆。”孙海波主任提醒公众,若出现吞咽异物感、梗噎感、胸骨后疼痛或不适等症状,尤其是有长期吸烟饮酒、喜食烫食或腌制食品习惯的高危人群,应尽早就医。 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用实践证明了:规范化与微创化并重,加上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能够为食管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每一个像张先生这样的患者重获新生的故事,都在诉说着医学进步的温暖与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