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白酒奶,与一位母亲的九个月“战争”​​

奶奶误用白酒给满月孙儿冲奶,导致宝宝急性酒精中毒,这场意外警示婴幼儿照容不得半点疏忽。

​一、那个中午的阴影​

2025年2月17日中午12点,贵州罗甸县的卢女士听到婆婆在厨房哼着歌冲奶粉。她没想到,这平常的一幕会成为未来几个月噩梦的开端。四小时后,婆婆带着哭腔的电话打来:“孩子不对劲了……我好像用错了水……” 冲回家里时,卢女士看到刚满月24天的儿子全身泛着不正常的潮红,像只煮熟的虾子蜷缩在襁褓里。平时嘹亮的啼哭变成了微弱的呜咽,奶瓶里还残留着刺鼻的酒味——婆婆误将5升装的桶装白酒当成纯净水,冲了120毫升“白酒奶”。 “我抱起孩子就往医院冲,他的小身子软得像没有骨头。”卢女士后来在视频里回忆,去县医院的路上,孩子的呼吸变得又浅又急。

​二、医院里的三天两夜​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室里,医生听到“白酒奶”时皱紧了眉头。刚满月婴儿的肝脏尚未发育完全,解酒能力不足成人的十分之一。诊断书上的“急性酒精中毒”五个字,像判决书一样压在全家人的心上。 “宝宝需要洗胃和血液净化。”护士看着监测仪上波动的心跳数据解释。在儿科重症病房的48小时里,孩子经历了反复呕吐、抽搐和意识模糊。卢女士守在玻璃窗外,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切——不是为曝光,而是“要让自己永远记住这个教训”。 出院那天,主治医生特意叮嘱:“酒精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长期影响,需要定期复查发育指标。”这句话像悬在头顶的剑,开启了卢女士长达九个月的观察之旅。

​三、九个月的守护与挣扎​

此后的每一天都成了监测任务。孩子打个喷嚏,她会紧张地量体温;睡眠时间稍长,就忍不住探鼻息。曾经信任的婆媳关系出现了裂痕——婆婆主动搬回老宅,临走前塞来两万积蓄:“给孩子买点好的。” 最艰难的是独自带娃的日夜。丈夫在外打工,她辞去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学着做育儿笔记:哪天会抬头、何时能翻身、对声音的反应灵敏度……这些寻常的成长刻度,在她这里都成了重要数据。 转机发生在孩子半岁时。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看着发育商测评表点头:“大运动、精细动作都追上了同龄水平。”卢女士当场哭了——这是孩子出院后她第一次流泪,之前连哭的时间都不敢有。

​四、视频背后的救赎​

九个月来,卢女士在社交平台更新了37条视频。有孩子第一次笑出声的瞬间,也有对婴幼儿安全知识的科普。最火的一条是她演示如何给奶瓶做标记:“红色标签贴白酒桶,绿色贴饮用水,这是用我家的教训换来的方法。” 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视频成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镜像。有人留言批评婆婆粗心,她却回复:“老人也是无心,带娃本就不该是她一人的责任。”有网友质疑她炒作,她晒出医院发票:“如果要博同情,何必等孩子康复才发声?” 真正的共鸣来自其他妈妈。有重庆宝妈根据她的提醒,发现公公误用工业酒精擦奶瓶;一位广州妈妈借鉴她的标记法,避免了老人错拿通渠剂兑水。这些反馈让卢女士意识到,自己的伤痛经历正在织就一张安全防护网。

​五、悬而未决的追问​

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医院时,院方强调“孩子早已出院”的表述,反而凸显出公共关怀的断层。事实上,婴幼儿误服酒精的事件并非个例:2024年广西有老人用米酒给婴儿擦身导致中毒,2023年湖南发生过爷爷喂孙子喝酒逗乐送医的案例。 更值得思考的是看护责任的分配。在卢女士发布的视频里,有条弹道破天机:“如果当时不是老人独自带娃,如果家里有智能储物柜……”这些“如果”背后,是6000万留守婴幼儿的安全隐忧。 如今孩子九个月大,抓握玩具时小手很有力,但卢女士仍会深夜打开手机手电筒,确认他的瞳孔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这场因120毫升白酒奶引发的战争,或许永远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婆婆不再主动要求带孙子,卢女士学会了用视频日记疗愈,而那个曾经命悬一线的婴儿,正用咿呀学语对抗着遗忘。

九个月过去,白酒桶已被挪到厨房最高处,贴着三层警示胶带。卢女士说,她拍视频不是为追究谁,“就像宝宝学走路总会摔跤,社会学做安全教育也要付出代价。只是希望这个代价,别再由最脆弱的孩子来承担。”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