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超低温冷疗作为运动恢复辅助手段有一定效果,但非万能神器,且有适用禁忌,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当健身博主们身着单薄衣物,毅然步入零下一百多摄氏度的“液氮冷冻舱”时,这一幕仿佛来自科幻电影。短短三分钟,云雾缭绕中,他们声称获得了“身体轻盈如羽”“皮肤紧致有光”的神奇效果。这股超低温冷疗的风潮正从专业运动员群体向普通健身爱好者蔓延,但它究竟是科技奇迹还是商业噱头?

冰火两重天的体验:从抗拒到迷恋
在上海黄浦区一家高端健身中心内,体验者描述着这种极致体验:“前60秒最为难熬,皮肤像被千万根细针轻刺,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想象中的刺骨寒冷。”当三分钟结束,从冷疗舱出来的那一刻,“仿佛获得了新生,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明显减轻,整个人焕发着奇妙的活力”。 这种被称为“全身冷疗”的技术,利用液氮在极短时间内将环境温度降至零下110℃至零下160℃。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体验视频展示着这种看似极限的挑战。有的冷疗舱设计为全身进入,有的则为保护呼吸安全而将头部置于舱外。无论哪种形式,当液氮注入的瞬间,舱内顿时“云雾蒸腾”,营造出一种近乎魔幻的场景。
科学背后的机理:人体应对极端环境的智慧
“这并非简单的冷冻,而是激活人体自身调节机制的过程。”中国国家队队医、同济大学附属养计康复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孙业青如是解释。当人体短暂暴露于超低温环境,表面血管会产生适应性收缩,使血液重新分布,从而减轻运动后组织的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极低温冷疗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降低神经传导效率以阻断疼痛信号,激活交感神经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实现镇痛和缓解身心不适的效果。这些复杂的生理反应,正是超低温冷疗能够帮助运动恢复的科学基础。 然而,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物理治疗师林建华指出,目前极低温冷疗尚未作为医疗项目进行管理,而是更多应用于运动机构,服务于专业运动员和有科学健身需求的运动爱好者。
风险与禁忌:美丽背后的隐患
在商家宣传中,超低温冷疗被赋予了“运动康复、美容美体、助眠与减压”等多重功效。然而,专家提醒,这种极端温度疗法并非人人适宜。 “极低温冷疗属于物理治疗范畴,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林建华强调,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不宜尝试。寒冷性荨麻疹、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也属禁忌人群。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市面上的服务提供商在安全提示方面参差不齐。部分商家仅简单提示“有高血压、重症贫血等疾病的人群不适合使用”,而未详细列出所有禁忌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理性看待:科技辅助不能替代健康根本
随着超低温冷疗的流行,其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在上海,多家健身中心推出冷冻舱体验套餐,价格在400元至700元不等。“勇士液氮冷冻舱”“电动冷冻舱”等各式设备应运而生,成为健身行业的新宠。 孙业青表示,进行极低温冷疗必须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由经过系统培训的操作人员指导,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单次治疗时间通常不宜超过3至5分钟,不可盲目延长。还需要对头面部、手足等末梢部位进行保暖防护,防止冻伤发生。” 更重要的是,专家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极低温冷疗作为运动恢复的辅助手段,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替代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而言,合理安排运动强度、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才是促进身体恢复的根本之道。
未来展望:规范与发展并行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超低温冷疗这类新兴技术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与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也需同步完善。 目前,该领域仍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专家呼吁,相关部門应尽快制定行业指南,确保这项技术能够在安全、科学的前提下造福消费者。 对于追求健康与美丽的人们而言,在尝试任何新兴技术前,了解自身身体状况、选择正规机构、遵循专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超低温冷疗或许能带来短期的舒适与改善,但真正的健康永远来自于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持之以恒的合理运动。 在科技与健康的交汇点上,我们既应保持对创新技术的开放态度,也需持有必要的理性判断。毕竟,健康的获得从来没有捷径,而极致的寒冷或许能暂时缓解身体的疲惫,但温暖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永恒源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