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轻信“童子尿”、母乳可治眼病的偏方,导致角膜穿孔险些失明,经角膜移植才保住眼球,医生紧急呼吁勿信土方。
2025年8月,广西南宁。张强感觉到左眼熟悉的红肿和疼痛,这是他患角膜炎三年来反复发作的症状。与往常不同,这次他决定尝试村里人推荐的“秘方”——用童子尿和母乳滴眼睛。 几天后,这个决定让他付出了惨痛代价。当他的眼角膜发生大穿孔,眼内容物随之流出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与永久性失明仅一步之遥。

偏方之殇:从角膜炎到角膜穿孔
张强的角膜炎病史已有三年。期间,他虽四处求医,病情却始终反复发作。今年8月,当他感觉左眼不适再次发作时,决定尝试听来的土方。 “患者当时轻信了民间说法,认为童子尿和母乳有消炎作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黄明海回忆道。然而,正是这些未经消毒的液体,让张强的眼角膜遭受了严重感染。 在使用了几天偏方后,张强的视力急剧下降,眼睛红肿和疼痛加剧。8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他的左眼突然流出一股带有血水和果冻状组织的热泪——这是眼角膜穿孔后眼内容物脱出的典型症状。 “就诊时,患者的左眼已无光感,大半角膜被感染。”黄明海医生表示,如果再不进行干预,眼球可能保不住。 由于张强本身患有糖尿病,手术风险较大。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后,最终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控制住了感染,保住了眼球。黄明海说:“如果恢复良好,患者还有重见光明的希望。”
偏方图鉴:那些年我们听信的伤眼“秘方”
在眼科门诊,像张强这样因偏方加重病情的案例并不少见。黄明海医生透露,他接诊过形形色色的患者,尝试的偏方五花八门。 除了童子尿和母乳,还有人用青蛙皮敷眼,认为可以清热解毒;有人使用未经处理的山草药汁液滴眼,期望能消炎止痛;甚至有人相信用金银珠宝摩擦眼睛可以明目。 “这些偏方不仅没有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带来二次伤害。”黄明海解释说,尿液作为人体代谢废物,含有大量细菌和毒素;而青蛙皮和山草药可能携带更多病原体,一旦用于已受损的眼睛,极易造成严重感染。 医生特别强调,眼睛是极为精密的器官,任何未经严格消毒的物体接触眼睛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现代生活:七大伤眼行为排行榜
除了偏方治病,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的行为也在悄悄损害我们的眼睛。以下是专家列出的七大伤眼行为: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已成为现代人视力头号杀手。电子设备使用时长不断增加,导致视疲劳和干眼症患者激增。专家建议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就向20英尺外远眺20秒。 昏暗环境下用眼尤其值得警惕。关灯玩手机不仅加重视疲劳,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应保持环境光线充足。 交通工具上使用电子设备的危害常被忽视。晃动的车厢会让睫状肌过度调节,加重视疲劳。建议改为听音乐或闭目养神。 揉眼睛这个看似无害的动作,实则可能引发结膜炎、麦粒肿等问题。眼睛不适时,应采用冷敷或及时就医。 缺乏户外活动是儿童近视高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近视。 忽视眼部防护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进行有风险的活动时,应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忽视眼部不适是最大的健康隐患。很多严重眼病都有早期症状,及时就诊至关重要。
季节之患:秋季眼病预防指南
随着秋季来临,眼病防治迎来新的挑战。黄明海医生指出,秋季是感染性角膜炎的高发期,特别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更需注意。 “秋季收割时节,稻谷、甘蔗等植物性异物容易进入眼睛,造成角膜损伤后继发感染。”黄医生建议,户外作业时应佩戴护目镜,一旦出现异物入眼,应及时就医处理。 对于已患有眼病的患者,专家特别强调要坚持规范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改用偏方。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期检查眼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科学护眼:守护光明的人生
面对眼健康问题,预防远胜于治疗。以下是专家推荐的科学护眼方法: 首先,建立定期眼部检查的习惯。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要更频繁的随访。 其次,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保证充足的睡眠。 最后,均衡饮食也很重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
在医院病床上,张强的左眼还蒙着纱布。经过角膜移植手术,他的眼球总算保住了,但视力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是未知数。 “我希望大家以我为戒,不要再相信那些偏方了。”张强的话语中带着悔意。他的经历警示我们:在面对疾病时,科学就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如今,张强每天都在按时用药,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重新看清这个世界的模样,哪怕只是模糊的轮廓,也足以让他感激现代医学带来的重生机会。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更应相信科学,珍爱双眼。因为光明,是这个世界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