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吟诗、机器人伴舞:数智技术让博物馆穿越古今

内蒙古博物院引入AI讲解员、机器人伴舞和数字互动墙等数智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个性化的文博新体验。

“鹰顶金冠饰,战国遗珍稀。草原雄鹰傲,俯瞰众生微。”这首意蕴悠远的小诗,并非出自哪位文人墨客之手,而是内蒙古博物院AI讲解员“鸿格尔”的即兴创作。在这座内蒙古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里,科技与文明正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5年9月,记者跟随“数智赋能 探馆中国”活动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亲身体验了数智技术如何让静默的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可互动。

01 智慧导览:告别“盲逛”博物馆的时代

还记得那些在博物馆里“找不着北”的经历吗?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品,不知从何看起;站在复杂的展厅指示牌前,茫然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内蒙古博物院已经有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走进博物院大厅,两侧的数字互动墙格外引人注目。右侧的​​数字文物互动墙​​将馆内热门展品制成可触摸的3D模型,游客只需伸手就能拖动旋转、放大缩小,360度无死角细品文物的每一处纹路与细节,仿佛把千年珍宝“捧”在手心把玩。

左侧的​​文物知识图谱墙​​则为文物搭建了专属“社交圈”——它依据时期、器型、出土遗址等维度,智能关联起馆内其他相关文物,帮助游客理清历史脉络,看懂文物背后的联系与故事。

02 AI讲解员:懂知识还会赋诗的“鸿格尔”

在博物院一楼大厅的楼梯旁,AI讲解员“鸿格尔”静静伫立。这位特殊的讲解员不仅有着精致华丽的外观造型,更对馆内藏品“了如指掌”。

当游客问及博物院内的珍贵文物时,“鸿格尔”仅需数秒“思考”,便能流畅地娓娓道来:从璀璨的鹰顶金冠饰到古朴的神兽纹灰陶尊,从精美的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到神秘的辽代墓葬壁画。依托强大的DeepSeek模型深度学习能力,它已经“吸收”了海量文物知识,成为馆内名副其实的“宝藏向导”。

截至目前,“鸿格尔”已累计为观众提供超过六万次会话服务,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专属的智能讲解体验。

03 机器人馆员:会跳舞还能模仿文物的“巴特尔”与“高娃”

探访途中,记者的目光被大厅中央两位“人气馆员”吸引——机器人“巴特尔”与“高娃”正随着音乐尽情舞动。它们灵动的身姿搭配科技感十足的动作,引得观众频频驻足拍照。

工作人员介绍,这流畅自然的舞姿背后,藏着数月的精细打磨: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都是技术人员编写代码、反复修改、持续优化的成果。

但“巴特尔”与“高娃”不仅仅是“舞林高手”,更是讲解达人。在“融铸北疆”2号展厅,“巴特尔”守在入口处,不断欢迎游客入场;展厅内,“高娃”则切换至“专家模式”,无论是文物背后尘封的历史渊源,还是其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它都能条理清晰地拆解,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给观众。

最令人称奇的是,讲解结束后,“高娃”还会模仿文物的独特姿态,跳上一段即兴舞蹈。这种巧思让观展游客赞叹不已:“跟着机器人讲解参观,感觉文物都’活’起来了,历史知识也变得更好理解!”

04 个性化游览:量身定制的观展体验

内蒙古博物院的智慧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炫酷的科技设备上,更渗透在每一个游览细节中。

通过“云游内博”小程序,游客可以扫描文物右下角的二维码,精准导航到文物所在展厅,彻底告别“迷路”困扰。小程序还内置了“亲子游路线”“银发游路线”等定制化游览方案,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游客跟着路线走,每到一个文物点位,便可实时收听专业讲解,真正实现“看一件文物,懂一段历史”,让参观之旅既省心又充满收获。

从智慧导览到AI馆员,从数字互动墙到机器人讲解员,数智技术将科技与文化巧妙融合,让每一次观展都成为高效又有趣的文化探索。

内蒙古博物院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生动的数智文博新图景:在这里,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代码,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是让千年文明重现生机的重要力量。

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博物馆将更加智能、更加互动、更加有趣,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科技的助力下,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