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丽历时两年维权终胜诉,造谣者登报致歉并赔偿12.5万元,司法重拳整治网络诽谤产业链。
2025年9月19日,《人民法院报》刊登的一封致歉信,为持续两年多的名誉权纠纷画上句号。59岁的演员蒋雯丽,终于等来了造谣者的公开道歉和12.5万元赔偿。这场官司,不仅是一位女性对网络暴力的反击,更是一次对网络谣言生态的严肃警示。

01 谣言起时:一篇10万+文章与“包养”污名
2023年4月,微信公众号“娱**线”发布题为《揭秘蒋雯丽私生活》的文章,用“包养男大学生”等耸动字眼吸引流量。文章迅速突破10万+阅读,在社交媒体引发病毒式传播。
当时正值蒋雯丽新剧播出期间,谣言与剧情片段被恶意剪辑拼接,甚至出现“剧组知情人士爆料”的伪造聊天记录。
蒋雯丽团队曾要求删帖,但运营者王**回复:“娱乐圈真真假假,网友就爱看这个。”这种有恃无恐的态度,成为诉讼的导火索。
02 法庭较量:两年三审与铁证如山
一审(2023年合肥包河区法院)
原告方提交的关键证据包括:
- 公众号后台数据证明恶意推送;
- 伪造聊天记录的技术鉴定报告;
- 蒋雯丽多年公益捐赠记录(反驳“包养”经济动机)。
法院认定文章“捏造事实、超出言论自由边界”,判赔12.5万元并连续十日致歉。
二审(2024年合肥中院)
王**以“娱乐评论属于主观评价”为由上诉,主张金额过高。
法院驳回上诉,指出:“以‘娱乐’之名行诽谤之实,是对行业生态的双重破坏。”
03 执行阶段:从消极抵抗到登报致歉
判决生效后,王**迟迟未履行。2025年初,蒋雯丽申请强制执行。
9月19日,《人民法院报》终于刊登致歉信——这是继范冰冰、杨紫等艺人后,又一起通过司法强制执行实现的网络侵权道歉。
04 行业镜鉴:为何明星维权越来越较真?
1. 谣言产业链化
“爆料号-搬运号-水军号”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有团伙专门编造明星绯闻,甚至明码标价“删帖费”。
2. 年龄与性别双重暴力
59岁的蒋雯丽遭遇“包养男大学生”谣言,折射中老年女演员的生存困境——既要面对戏路限制,又需承受恶意年龄歧视。
3. 司法态度转变
近年来法院对明星名誉权案支持率显著提升。2024年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艺人名誉权案胜诉率达87%,赔偿额同比涨30%。
05 受害者说:那些未被看见的代价
蒋雯丽虽未直接发声,但其代理律师透露:
- 谣言导致其主演电视剧遭抵制;
- 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工作受干扰;
- 家人多次被媒体围堵。
这些隐形伤害,远非12.5万元所能弥补。
06 未来之战:如何终结谣言经济?
此案留下三重启示:
于个体:坚决维权,让造谣者付出实际代价;
于平台:需强化“谣言预警-快速删除-信用惩戒”机制;
于立法:应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永久封禁职业造谣者。
登报致歉之日,蒋雯丽正在西北拍摄新片。剧组人员说,她收到消息后只平静点头,继续研读剧本。
或许这就是老一代演员的骨气:
无需在谣言中自证清白,只需在作品里活得漂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