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鱼宴“鲜”动金秋:80000斤师生共飨,是一堂最生动的劳动课

山东高校捕80000斤自养鱼请师生免费吃全鱼宴,麻辣红烧香飘校园,劳动教育融入热腾腾的烟火气。

2025年9月,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兼济湖畔人声鼎沸。渔网收起的那一刻,活蹦乱跳的鲢鱼、鳙鱼、草鱼在阳光下银光闪烁——这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正式拉开了序幕。师生们齐心协力,将80000斤鱼获送往食堂。很快,麻辣、红烧、五香等多种口味的炖鱼香飘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鱼跃人欢:从湖中到碗中,是一场温暖的接力​
清晨六点,兼济湖面波光粼粼。教职工和学生志愿者已穿上胶皮裤,拉起围网。今年最大的鱼有二十多斤,一名大三学生抱在怀里,笑得合不拢嘴:“这鱼比我妹妹还重!”

捕捞只是第一步。
后续的处理、清洗、烹饪,全程由师生共同完成。食堂门口支起十口大锅,厨师抡起铁勺翻炒,葱姜蒜与酱料在热气中沸腾,鱼块逐渐染上诱人的酱色。有学生一边排队一边举着手机直播:“看!我们学校的‘全鱼宴’,免费!”

“鱼票制”既保证公平,又充满人情味——不爱吃鱼的学生可将票转赠好友,“吃货”则能多尝一份。一名大一新生说:“我连吃三天了,每天口味都不一样,红烧的最绝!”

​二、兼济湖的生态循环:是一门天然的劳动教育课​
“兼济”之名,取自“兼济天下”,而这片湖恰是这一理念的缩影。
学校后勤负责人介绍,湖中的鱼属于半人工养殖:年初投放鱼苗,夏季人工补氧,平时依靠活水自然生长,仅偶尔投喂。这种模式既生态可持续,也降低了成本。

更重要的是,学生全程参与养殖、捕捞、清理的过程。
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第一次拿起渔网、第一次清理鱼鳞、第一次烧火炖鱼。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叹:“吃了这么多年鱼,今天才知道鱼鳞这么硬,鱼腥味这么冲——但也这么有意思!”

这正是学校坚持多年的“劳动教育理念”:知识不仅在课堂里,更在泥土与湖水之间。

三、美食之外:是一所大学的温度与格局​
发鱼、发月饼、发水果、发生蚝……这所高校的“宠学生”传统早已闻名遐迩。
为何如此?一位教师说得实在:“学生离家求学,学校就是家。家里丰收了,当然要全家一起吃。”

而对师生而言,共尝鲜鱼更是情感的纽带。
有教授领到鱼后直接拎到实验室:“晚上咱课题组自己加个餐!”还有学生将鱼票送给食堂阿姨:“您辛苦,也尝一口!”

​四、舌尖上的大学:美食,是最朴素的校园文化​
高校的食堂,从来不止是满足口腹之地,更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
从武汉大学的“樱花饼”,到清华的“麻辣香锅”,再到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全鱼宴”——食物总是承载着独特的校园记忆。

而这里的特殊之处在于:鱼是自家湖里捞的,饭是师生一起做的,味道是带着汗水和笑意的。
正如一名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离校三年,最想的不是课,不是湖,是和大家一起分鱼吃的那口热乎劲儿。”

​结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习成为生活,让生活充满温度。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用80000斤鱼、十口大锅、无数张笑脸告诉我们:
所谓“好大学”,就是让你永远记得——
那里不仅有书声,还有烟火气;不仅有知识,还有生活;
不仅有个体的奋斗,还有一个群体共同守护的温暖。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