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会员背后暗藏“自动续费”陷阱,消费者维权路在何方?

南京一女子10元购买视频会员后被连续扣费3个月,平台要求支付75元违约金才予取消,经维权后最终退款。

近日,南京市民卢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5月份在优酷平台以10元价格购买了一个月的“酷喵”SVIP会员,本以为只是一次性消费,却在后续三个月内被连续扣费,总计30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她要求取消自动续费服务时,客服竟表示需缴纳75元“活动违约金”方可解除。这一事件并非个例,随着“自动续费”模式在互联网服务中的广泛普及,许多消费者在未充分知情的情况下陷入被动扣费的困境。

优惠幌子下的“消费陷阱”

据卢女士描述,她在购买会员时,页面仅显示“10元/月”,并未明确提示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优惠活动,且需承诺自动续费。平台所谓的“活动规则”隐藏在冗长的条款中,消费者在急于使用服务时极易忽略。而扣费发生后,卢女士未收到任何短信或站内信提醒,扣款渠道还是通过“芝麻go”从花呗扣除,而非她惯常查看的支付宝免密支付或Apple订阅列表。这种扣费方式的隐蔽性,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发现和追溯的难度。

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湖北的方先生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因点播一部影片被连续扣费三个月;盐城的王女士则吐槽,不同平台取消自动续费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藏得极深,有的甚至需打电话才能取消。这些案例共同折射出当前网络消费环境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平台以“优惠”为诱饵,淡化自动续费条款,弱化取消渠道,使消费者在不知情中陷入长期扣费困境​​。

自动续费乱象涉嫌侵害消费者多项权益

从法律角度看,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多重侵害。《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续费方式的,应当在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且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变更的选项。

然而现实中,许多平台并未履行提示义务,或以极不显著的方式呈现条款。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律师指出,若平台故意隐瞒自动续费条款,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主张欺诈,要求三倍赔偿;也可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以重大误解为由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返还扣款。

维权成功靠的是法律武器,更是坚持到底的决心

卢女士的案例之所以能最终退款,关键在于她主动援引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并坚持与客服沟通。这表明,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法律知识+维权决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更多用户因维权流程繁琐、时间成本高而选择放弃,这反而助长了部分平台有恃无恐的心态。

整治乱象需平台自律、监管发力与用户觉醒三方合力

要根治“自动续费”乱象,不能仅依赖消费者事后维权,而需从源头建立更健康的网络消费生态。

​首先,平台应强化自律​​,做到条款透明、提示显著、取消便捷。自动续费选项应在购买页以明确弹窗或勾选方式呈现,而非隐藏在冗长协议中;每次扣费前必须通过短信、推送等方式主动提醒;取消机制应当直观简化,避免“套娃式”操作流程。

​其次,监管部门需加强执法力度​​,对屡教不改的平台施以惩戒,提高违法成本。2023年工信部已多次通报整改违规APP,未来应进一步将“自动续费”乱象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需提高警惕​​。在购买会员等服务时,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留意自动续费条款;定期查看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支付渠道的订阅列表;遇到侵权问题时,果断通过12315、黑猫投诉等渠道维权,必要时诉诸法律。

结语:让消费更透明,让选择更自由

“10元会员”纠纷虽涉及金额不大,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公平的大命题。真正的优质服务,应建立在信息对称、尊重用户选择权的基础上,而非依靠条款陷阱和取消壁垒“捆绑”用户。唯有平台诚信经营、监管持续发力、用户理性维权,才能共同推动网络消费环境走向更透明、更公平的未来。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