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鲜市场”到奢侈品柜:LV龙虾包的争议与奢侈品的荒诞美学

LV推出售价55500元的龙虾造型手袋引发争议,网友调侃”像蟑螂”,官方回应称设计融合经典元素且”上身不突兀”。

一、一只“天价龙虾”的诞生:当奢侈品遇见海鲜摊

2025年8月,路易威登(LV)官网悄然上架一款售价55,500元的“LOBSTER迷你手袋”——一只披着经典老花帆布的“龙虾”,牛皮革钳子张牙舞爪,触须根根分明,远看像刚从海鲜市场逃逸的“漏网之虾”。网友瞬间炸锅:“这设计是让奢侈品柜变身水产批发部?”“背它去吃小龙虾,老板会不会误以为我是来踢馆的?”

面对群嘲,LV客服的回应堪称“优雅防御”:“造型创新融合经典元素,上身效果并不突兀。”但消费者显然不买账:“花5万5买只‘帆布龙虾’,不如直接去菜市场拎活虾,还能附赠一顿麻辣宴!”

二、设计争议背后的“奢侈品悖论”

这款龙虾包延续了LV近年来的“猎奇路线”:从28万的“飞机包”到13万的“小龙虾包”(2025年春夏款),品牌似乎沉迷于将日常物件“奢侈化”,再标上令人瞠目的价格。这种策略暗含两层逻辑:

  1. 话题即流量:争议设计天然具备社交传播性,网友的调侃实则为品牌免费营销;
  2. 稀缺性叙事:“限量”“预订制”等话术强化商品幻觉,让购买者自觉跻身“小众精英圈”。

正如时尚评论人调侃:“LV的汇率和普通人不同——他们卖的不是包,是‘我敢背你敢看’的社交货币。”

三、谁在为荒诞美学买单?

尽管网友高呼“欣赏不来”,但龙虾包的目标受众清晰可见:

  • 亚文化爱好者:LV创意总监Pharrell Williams与Nigo的合作,本就瞄准街头文化与日本元素的融合,龙虾包恰是其“怪趣美学”的具象化;
  • 身份标识需求者:对部分富豪而言,背一款辨识度极高的包,远比低调的经典款更能彰显“财力与胆量”;
  • 收藏型消费者:奢侈品近年愈发趋向“艺术品化”,这类设计往往成为拍卖行的潜力股。

一位匿名买家在社交平台坦言:“买它就像买一幅达利画作——荒诞,但足够让我在晚宴上被记住。”

四、从群嘲到“真香”?奢侈品营销的经典剧本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Gucci的“园丁鞋”、巴黎世家的“破烂袜”都曾遭全网嘲讽,最终却成爆款。龙虾包或许正走同一条路——

  1. 争议期:网友对比价格与实物,“13万够吃3000斤小龙虾”成热门梗;
  2. 逆反期:小众群体率先“真香”,KOL晒图带动风评反转;
  3. 封神期:二手市场溢价,媒体跟进报道“一包难求”。

不过,这次剧本可能遇冷:55,500元的定价(较春夏款13万降价过半)被疑为“试探市场底线”,而“需预订”“无库存”的销售模式,更被指“饥饿营销”。

五、结语:当消费主义遇见黑色幽默

龙虾包的荒诞,恰是当代奢侈品行业的缩影——

  • 对品牌:设计越出格,越能切割细分市场,避免与轻奢品牌正面竞争;
  •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从“实用需求”异化为“身份表演”,甚至带有一丝反讽的幽默感;
  • 对社会:当一只帆布龙虾的价格等同打工人半年工资,奢侈品已彻底沦为“社会分层的显微镜”。

或许正如网友戏言:“LV下次该出‘海鲜全家桶’了,毕竟在消费主义的盛宴里,人人都可以是待沽的‘龙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