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职校外聘教师以实习为名诱骗学生参与电信诈骗,利用成绩威胁和金钱利诱迫使学生在酒店从事非法话务中转,已被警方逮捕。
2025年5月,上海虹口警方在调查一起电信诈骗案件时发现,受害者接到的诈骗电话竟然实名注册在一名18岁职校女生徐某名下。这个发现揭开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外聘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诱骗学生参与电信诈骗。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提供帮助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该团伙主要为诈骗集团提供电话拨打服务,警方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等15人。经查,该团伙造成的电信诈骗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01 异常电话卡牵出职校学生
案件始于一个异常号码。上海虹口警方在调查电信诈骗案件时发现,受害者接到的诈骗电话注册在一位名叫徐某的职校在读女生名下。
调查显示,刚满18岁的徐某名下竟有多个手机号码,近期她还连续注册激活了多个新号码,其中不少因涉嫌诈骗已被封号。
警方敏锐地察觉到异常:一个在校学生为何需要如此多的手机卡?为何这些卡接连因涉诈被封?专案组随即成立,开展深入调查。
所有线索都指向一种被称为“手机口”的电信诈骗技术。这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用两部手机,一边通过网络软件接通境外诈骗分子,一边用本地号码拨打国内受害人电话,实现语音中转,从而掩饰诈骗电话归属地,使受害人降低警惕。
02 所谓“实习”实为诈骗帮手
随着调查深入,警方发现了更令人担忧的情况:案发当天,徐某和同学饶某等人在男子王某和女子周某的带领下“外出实习”。
这些学生原本期待着一次宝贵的实习经历,却没想到所谓的实习,竟是在酒店房间里激活王某名下传媒公司购买的电话卡,为境外的“假冒抖音客服”电诈团伙提供引流服务。
这些刚成年的学生,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境外电诈团伙的帮凶?答案令人愤慨——带领学生们去“实习”的男子王某,正是徐某就读学校的外聘老师。
王某名下的传媒公司采购了大量电话卡,而他则利用教师的身份,以实习名义让学生们激活这些卡片,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
03 成绩威胁与金钱利诱的双重操控
更令人震惊的是王某操纵学生的手段。据警方调查,王某以实习为名诱骗学生到酒店后,采用了软硬兼施的策略。
一方面,他以校外实习成绩相威胁,暗示如果不配合将影响学生的学业评价;另一方面,又以每小时100元的好处费加以利诱,双管齐下迫使徐某等学生为电诈提供帮助。
而王某自己则按照1000元每小时从境外诈骗团伙获得劳务费,截至案发,他已获利2万余元。这意味着他支付给学生们的报酬不到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却让学生们承担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调查还发现,王某名下的传媒公司只是一个空壳公司,开设的目的就是以公司名义批量采购电话卡。同时,王某也以传媒公司老板的身份,成为了学校外聘老师,这种双重身份为他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
04 15人落网,教师被批准逮捕
2025年6月,在掌握了充分证据后,警方采取行动,将王某、徐某等15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
经审讯,王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承认利用学校外聘老师的身份,诱导学生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其余1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虹口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电信诈骗的新手法,更暴露出犯罪团伙已经开始瞄准在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利用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和法律意识薄弱来实施犯罪。
05 上海警方构建反诈全链条治理体系
8月26日,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警方持续打造反诈全链条治理体系,全力守护市民、企业财产安全。
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打掉电信网络诈骗及其黑灰产犯罪团伙5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200余名。这些数字背后是警方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
上海警方日均见面劝阻2000余人次,直接阻断涉诈风险交易金额已超过19亿元;针对线下取现、购买黄金等异常行为,累计阻断涉诈交易410余笔,直接避免损失1100余万元。
警方提醒,个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要妥善保管,非法出租、出售买卖个人银行卡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名,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甚至是牢狱之灾。
06 教育机构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这起案件也暴露出教育机构在对外聘教师的审核和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王某以空壳公司老板的身份成为学校外聘老师,利用这一身份实施犯罪,说明学校在师资审核环节需要更加严格。
职业教育注重实习实践,这本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确保实习机会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如何保护学生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教育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
学生和家长也需要提高警惕,对所谓的“实习机会”保持审慎态度,特别是那些报酬异常优厚、工作内容神秘的操作,很可能隐藏着法律风险。
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这类利用学生实施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对被诱骗参与犯罪的学生,在依法处理时考虑其被胁迫、被诱骗的情节,实现惩戒与教育的平衡。
王某作为教师本该教书育人,却将学生引向犯罪道路;实习本该帮助学生成长,却成了诈骗犯罪的伪装。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电信诈骗犯罪的无孔不入,也反映出教育监管环节的漏洞。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犯罪分子的目标已经从单纯寻找受害人,扩展到寻找帮助实施犯罪的“工具人”。只有全社会提高警惕,加强法治教育,才能让更多人远离犯罪陷阱,特别是保护好评容易受到影响的青少年群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