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女童因感染”食脑虫”不幸离世,夏日亲水需警惕自然水体中的寄生虫风险,防护意识至关重要。
一个5岁女孩的生命旅程,在2025年夏天划上了令人心痛的句号。高杏儿——这个本该在九月背着书包走进幼儿园大班的福建女孩,在与“食脑虫”顽强抗争60天后,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家人。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记警钟,敲响了对罕见寄生虫感染的认知与防范。

夏日嬉水后的异常:从头痛到昏迷
六月的福建,暑气渐浓。6月7日和14日,杏儿像许多孩子一样,享受着游泳和泡温泉的清凉乐趣。谁也无法预料,这些寻常的夏日活动,会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
6月22日,杏儿开始出现头痛、低热和呕吐症状。第二天住院后,病情急转直下,孩子出现抽搐并很快陷入昏迷,被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6月27日的检测结果令人窒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体阳性。
这是一种极为罕见但致命性极高的寄生虫感染,医学上称为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由于其迅速破坏脑组织的特点,民间给了它一个骇人的别名——“食脑虫”。
医学界的噩梦:90%死亡率的感染
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医师解释道,阿米巴原虫是一种生存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罕见寄生虫,常栖息于水体、泥土和腐烂有机物中。
“食脑虫”感染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进入人体:一是通过皮肤接触,常见于农业工作者;二是通过鼻腔黏膜,当人们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用水洗鼻时,虫体可从鼻腔沿嗅神经上行入脑。
一旦入脑,这些微小生物会迅速繁殖,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血管出血和脑实质坏死。患者初期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很快转为瘫痪、昏迷,最快一周内即可死亡。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1962-2021年间美国报告的154例病例中,仅有4人幸存,死亡率超过97%。
一线生机:杭州男孩的幸存奇迹
尽管预后极其恶劣,但生存奇迹确实存在。2022年,浙大儿院成功救治了一名感染阿米巴原虫的男孩小威(化名)。
黄丽素主任回忆,小威在暑假期间河游泳时呛水,几个月后出现抽搐、头痛和发烧。颅内巨大肉芽肿最初被怀疑是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却排除了肿瘤可能。通过基因测序,最终确诊为阿米巴原虫感染。
经过与国内外专家的多次会诊和两个月的个体化治疗,小威最终转危为安,重返校园。这个成功案例为医学界应对这种罕见感染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凸显了治疗的极端困难——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有效治疗方案极为有限。
预防胜于治疗:夏日亲水的安全警示
杏儿的离世和小威的幸存,共同指向了一个残酷现实:面对“食脑虫”感染,预防是唯一可靠的对策。
黄丽素主任建议家长:避免让孩子在不干净的河水、湖塘中游泳;如要下水,建议佩戴鼻夹,保持头部高于水面,减少鼻腔进水机会;游泳后如出现持续头痛、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游泳史。
除了阿米巴原虫,自然水体中还可能存在曼氏裂头蚴、线虫等其他寄生虫。此外,食用未煮熟的蛇肉或青蛙肉也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烹饪时需确保彻底熟透。
识别信号:寄生虫感染的警示症状
家长应警惕以下可能表明寄生虫感染的信号:
- 肛门瘙痒
- 皮肤或牙齿出现不明原因白斑
- 持续高烧不退
- 体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 肝脏影像检查显示斑点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近期有水体接触史或生食史,应立即到专科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生命的教育:从悲剧中学习
高杏儿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无数网友为这个从未谋面的小女孩痛心不已。她的母亲在悼文中写道:“我相信只是暂别,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宝贝,愿你离苦得乐,去到一个光明又快乐的地方。”
这份 tragedy 提醒我们,在享受夏日亲水乐趣时,不可忽视潜在的风险。公共游泳场所的卫生监管、自然水体的风险提示、家长的安全意识,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医学界也需要更多关注罕见感染病的研究,开发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让未来的“杏儿们”有更多生存机会。
五岁的杏儿离开了,但她的故事应当成为一记长鸣的警钟。随着夏季游泳季节的到来,让我们在缅怀这个小小生命的同时,也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生命脆弱,防范于未然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