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补贴代办黑产调查:当政策红利沦为中介的”收割游戏”

​​”创业补贴代办黑产调查:政策红利变诈骗陷阱,大学生未创业先被’割韭菜’。”​​

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大学生创业补贴”,映入眼帘的不是政府的惠民政策,而是一连串诱人的广告:”手把手教你申请6万+””白嫖2万元创业资金””100%通过率包过”。这些看似”送钱”的帖子背后,隐藏着一条精心设计的灰色产业链。记者历时一个月的调查发现,所谓的”创业补贴代办”已从简单的信息中介,演变为环环相扣的诈骗陷阱,让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尚未起步就先跌入深渊。

一、精准收割:一套成熟的话术体系

“您的条件至少能拿3万,好项目10万起步。”当湖南应届毕业生陈林(化名)收到这条私信时,不会想到自己正成为代办中介的精准猎物。记者卧底多个代办群发现,中介们已形成标准化的话术模板:

​第一步:利益诱惑​

用”最高20万””零门槛”等字眼制造财富幻觉。在某平台,这类帖子平均点赞量达1.2万次,是正规政策解读的30倍。

​第二步:专业伪装​

自称”前投资人””政策评审专家”,展示虚假成功案例。记者联系的10个中介中,8个声称”经手过百个项目”,实则连最新政策文件都未读过。

​第三步:制造焦虑​

谎称”政策即将截止””名额有限”,逼迫快速决策。有中介甚至伪造地方政府红头文件,标注虚假截止日期。

​第四步:捆绑销售​

基础服务费只是开始,后续还有”商业计划书优化””答辩培训”等连环消费。广东大学生张明(化名)原计划支付3000元,最终被诱导消费1.7万元。

二、黑产升级:从信息差到全链条造假

与早期单纯赚取中介费不同,现在的代办黑产已形成完整犯罪链条:

​材料造假工厂​

在浙江某地,暗藏专门伪造公章、审计报告的窝点。一套包含营业执照、银行流水、社保记录的”创业大礼包”售价5000元,可包装出任何行业的”优质项目”。

​空壳公司养殖场​

中介与代理记账公司勾结,批量注册无实际经营的空壳公司。北京某区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注册大学生企业中,32%在领取补贴后三个月内注销。

​评审关系网络​

少数中介声称”认识评审专家”,实则通过贿赂基层工作人员获取内部信息。某地查处的案件中,中介向政务中心临时工行贿,非法获取了128名申请者资料。

三、法律红线:创业者也可能沦为共犯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马丽红律师指出,参与造假的创业者将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行政层面​

• 虚假注册企业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三年内不得再申请补贴

• 个人征信记录留下污点

​刑事层面​

• 伪造印章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 诈骗补贴金额超5000元即构成诈骗罪

• 中介与申请人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

2024年长三角地区已查处相关案件47起,最重判例中,中介主犯获刑六年,三名配合造假的大学生也被判处缓刑。

四、治理困境:平台为何成为帮凶?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算法客观上助推了黑产蔓延:

​流量倾斜机制​

含”薅羊毛””白嫖”等关键词的内容,推荐量是正常政策的5-8倍。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这类广告点击转化率高达12%,远超其他商业内容。

​审核漏洞​

虽然各平台都禁止代办广告,但中介通过谐音字(如”带办”)、截图代替文字等方式规避。记者测试发布的20条违规广告,仅3条被系统识别删除。

​利益捆绑​

部分平台工作人员与中介勾结,收取佣金放任违规内容。在某投诉平台,涉及”创业补贴被骗”的案例中,65%受害者反映”举报后平台未处理”。

五、破局之道:政策阳光化才是终极解药

要根治这一乱象,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技术防控​

• 建立创业补贴关键词库,优化AI识别模型

• 推行广告发布者实名认证与资质审核

• 开通”一键举报”通道,24小时响应投诉

​政策优化​

• 推广杭州”亲清在线”模式,实现补贴”免申即享”

•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 将政策解读纳入高校创业必修课

​执法强化​

• 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 对涉案中介顶格处罚并公示典型案例

• 探索”职业禁止令”,禁止犯罪人员再进入相关行业

正如教育专家李一陵所言:”创业补贴本是雪中送炭的好政策,绝不能变成某些人的‘收割利器’。”只有当阳光照进每一个申请环节,才能让真正有梦想的年轻人,不再为骗局买单。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