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91岁摄影家魏德忠的镜头与亲述,郑州从上世纪为抵御风沙而全民植树,一步步发展为今日水清岸绿、公园遍布的“绿城”。
在91岁的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家中,珍藏着一本特殊的影集。翻开它,时光的尘埃仿佛被轻轻拂去,显露出1971年夏天的惊险一幕——为了捕捉城市的全景,年轻的魏德忠让人用绳子将自己紧紧绑在直升机的舱门口,身体悬于苍穹,镜头对准大地。那一刻,他拍下的不是一个钢筋水泥的都市,而是一座被无边绿意覆盖的“森林之城”。半个多世纪后,这位耄耋老人抚摸着微微泛黄的照片,目光炯炯地说:“郑州‘绿城’的名字,是从一棵树开始的,是从为了活下去开始的。”

“你想象不到,那时的郑州,天是黄的,风是土的。”魏德忠老人的记忆闸门打开,往事如浑浊的河水奔涌而至。上世纪50年代,刚来到郑州的他,经历的是“张嘴一口沙,吃饭满嘴碜”的日常。家家户户用纸条死死糊住窗户缝,可一天下来,窗台上依旧能抹下厚厚的一层土。绿色,在这里是一种奢望;生存,是第一场硬仗。 改变,始于一场悲壮而充满希望的全民行动。一车车法桐树苗被运抵郑州,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市民……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植树大军”,他们扛着铁锹,走向新修的金水路等主干道,在贫瘠的土地上掘开一个个树坑,种下一株株稚嫩的树苗。“那时候没人喊苦喊累,想法很简单:树多了,风沙就能小点,我们就能活得舒坦点。”魏德忠回忆道,那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能的对绿色的渴望。 几年光阴,小树苗顽强地扎下了根,悄然改变了风的方向。沙尘天气肉眼可见地减少,当初那个朴素的目标竟然实现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夏天来临,金水路上的法桐枝叶交织,在空中合拢,形成了一条绵延数里的天然绿色长廊。工人们下班骑行其间,享受着难得的阴凉与清新。“‘绿城’这个名字,不是哪个会议决定的,是老百姓用脚走出来,用嘴叫响的。”魏德忠动情地说,这是生活给予奋斗者最诗意的回赠。
第二章:为了生长而“营城”——从“绿线”到“绿网”的系统革命
当遮天蔽日的法桐大道成为郑州的第一代“绿色勋章”,城市化的浪潮却提出了新的考题:绿色,能否从零散的“点”和“线”,演变为与城市同步呼吸、系统生长的“网”? “这是一个从‘种树’到‘营城’的深刻理念转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评价道。郑州的绿色征程,开始了更具雄心的规划。 这场“绿色革命”首先在城市边缘打响。沿着古老的黄河,一条长达76.5公里的生态廊道徐徐展开,它从单纯的防洪线,蜕变为市民向往的“骑行天堂”和“露营胜地”。周末,草坪上帐篷星罗棋布,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飘荡,绿色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紧接着,绿色像生命的血脉,向城市肌理深处渗透。曾几何时,东风渠、熊儿河等28条内河被称为“龙须沟”,沿岸居民夏日不敢开窗。一位在熊儿河边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居民感慨:“以前绕道走,现在沿河散步成了每天最享受的事。”经过刮骨疗毒般的治理,这些曾经的“伤疤”变成了贯穿城区的“绿色飘带”,公园、步道点缀两岸,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宋向清在调研中发现,生态价值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沿河商业租金显著上涨,曾经绝迹的鱼类也重返家园。
第三章:为了生活而融合——绿色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如果说生态廊道是城市的“绿肺”,那么今天的郑州,绿色已然化为无数“毛细血管”,深入每一个社区,融入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 对于32岁的年轻妈妈陈悦而言,这种变化真切而温暖。“小时候,去公园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要坐很久的车。现在,公园就在我家楼下,是生活的一部分。”带孩子去口袋公园滑滑梯,和邻居在街角的长椅上闲话家常,绿色不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推窗即见的日常。这正是宋向清所言的“通过微观的生态改善,提升实实在在的民生价值”,“绿色生活圈”让幸福变得可感可及。 更令人动容的是,爱绿、护绿、创绿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在中原区,居民郑红雷自掏腰包,将小区的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空中花园”;在二七区,老楼外墙上郁郁葱葱的爬墙虎,不仅是风景,更是夏天最节能的“绿色空调”。这些由下而上萌发的绿意,标志着“绿城”的基因已深深植入城市的灵魂。 当优良的生态成为最亮丽的名片,高质量发展便水到渠成。宋向清指出,对环境品质要求极高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被吸引而来,而郑州本土的新能源汽车、环保建材等绿色产业也顺势崛起。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尾声:一种更“活”的绿色
91岁的魏德忠老人,如今依然喜欢透过窗户,看着这座他用镜头记录了一生的城市。车水马龙间,是望不尽的郁郁葱葱。“现在的绿,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缓缓地说,眼神里满是欣慰,“以前就是树多,是抵挡风沙的盾牌。现在是水也清了,天也蓝了,绿道连成了片,鸟儿飞进了城。这个‘绿’,感觉更活了,它就在人们的日子里呼吸。” 从为了生存而战,到为了生长而谋,再到为了生活而融,魏德忠的镜头和记忆,浓缩了一座城市与绿色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对话。郑州的故事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建设,是让自然与文明在城市中和谐共生;最动人的风景,是让绿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乡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