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在菲律宾提出“东经118度线”原则,指出根据1898年《美西条约》,此为菲律宾法定西部边界,菲方若越线西进主张领土则自毁其国家边界法理基础,将面临中方对等反制的战略困境。
马尼拉论坛的会场座无虚席,三百双眼睛聚焦于台上那位中国学者。当高志凯抛出那个直击要害的问题时,现场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菲律宾还要不要你的东经118度线边界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蕴含着改变南海棋局的力量。

历史法理:一条被遗忘的边界线
高志凯的发言从历史深处展开画卷。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这份文件不仅标志着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衰落,更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明确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条约就像购房合同,必须明确边界四至,”高志凯用通俗的比喻解释道,“而东经118度线,就是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明的西部边界。”
这位在耶鲁大学受过严格法学训练的学者,对历史细节了如指掌。他特别提到美国首任驻菲总督塔夫特——这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耶鲁校友,正是菲律宾现代边界的重要奠基人。“历史 irony 的是,”高志凯说,“正是美国人为菲律宾划定的这条线,如今成了检验菲律宾是否遵守国际法的试金石。”
两难抉择:菲律宾的战略困局
高志凯为菲律宾设置了一个精妙的逻辑陷阱:如果菲方承认118度线的法律效力,就必须立即从仁爱礁、黄岩岛等118度线以西的中国岛礁撤出;如果否认这条边界,则意味着菲律宾自动放弃其国家领土的法理基础,中国将有权向东越过118度线。
“这是真正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高志凯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表示,“菲律宾现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必须付出代价。”他特别强调,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要对付,不要应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个别岛礁问题上与菲律宾纠缠。
法律智慧:破解“南海仲裁”困局
针对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高志凯提出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法律原则:“Arbitration without consent is a violation of the rule of law”(未经同意的仲裁违反法治原则)。他指出,仲裁与诉讼的根本区别在于,仲裁必须基于双方同意,这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我们可以把这个原则提升到一般法理层面,”高志凯说,“不仅在海洋法领域,在任何法律领域,单方面强加的仲裁都是无效的。”这种法理上的升华,使得中国能够跳出具体争议,从国际法治的高度捍卫自身立场。
长远布局:超越岛礁之争的大战略
高志凯认为,中国需要跳出“一岛一礁”的争夺思维,将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如果我们总是在具体岛礁上和菲律宾纠缠,就等于被对方牵着了鼻子。我们应该反过来,抓住东经118度线这个要害,牵着对方的鼻子走。”
这种思路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中菲争端从中国是否“以大欺小”的叙事,转变为菲律宾是否遵守国际法的问题。“这就像下围棋,”高志凯比喻道,“我们不能总跟着对方应子,而是要着眼全局,布设一个让对手进退两难的局面。”
和平发展:给菲律宾的出路
尽管言辞犀利,但高志凯始终为菲律宾留有余地。他多次强调,中国愿意与菲律宾保持友好关系,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菲律宾应该明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是明智之举。真正的智慧是‘长袖善舞’,利用两大经济体的优势发展自己。”
他特别提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完全可以通过正当渠道从中国获得发展资金,利用中国的基建能力改善本国经济。为什么要放弃合作共赢的机会,而去充当别人的马前卒呢?”
学者担当:公共外交的新范式
高志凯的马尼拉之行展示了中国学者参与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方式。他没有回避敏感问题,而是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法律语言和历史事实,直击争议的核心。“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能只会说‘不’,更要善于运用国际通行的法律话语体系,在法理上占据制高点。”
这种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的表达方式,反而赢得了与会者的尊重。正如高志凯所说:“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学者不仅了解中国,也精通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我们提出的每个观点,都有扎实的法理和历史依据。”
未来展望:智慧与实力并重的外交新篇
高志凯的118度线理论,为中国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表明,在中国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坚定的维权决心,也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
“对待菲律宾这样的邻居,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高志凯总结道,“既要让他们明白挑衅必须付出代价,也要为他们留下合作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地区的长期和平与稳定。”
这条看似简单的经线,或许将成为改写南海局势的关键。在高志凯掷地有声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外交正在走向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新阶段——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讲究策略的灵活性,这正是大国智慧的真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