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的舞台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中日戏剧之约

东方美学的舞台上,中日传统戏剧正以千年对话谱写未来新章。

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一场关于东方美学与戏剧传承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悄然开启。这里没有炫目的灯光与华丽的戏服,却汇聚了来自中日两国八十余位学者、艺术家与青年学子,他们以语言为媒介,以学术为桥梁,共同探寻两国传统演剧千年来的对话与共鸣。

缘起: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相遇

“舞台上的东方美学:中日传统演剧交流、传承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大阪大学联合主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学术会议,而是一场跨越文化边界的精神盛宴。正如北大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教授所言:“中国昆曲、京剧与日本能乐、歌舞伎,不仅是东亚戏剧的瑰宝,更是东方美学的灵魂载体。”

袁军教授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沉的期待:“此次会议既是对中日人文交往传统的延续,也是两校学术合作的新起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对话,让东方美学在当代世界中继续焕发生命力。”

主旨发言:学者们的思想交锋

在第一场主旨发言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郭连友教授以近三十年中日舞台艺术交流为线索,勾勒出两国文化关系发展的脉络。他指出,舞台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一出戏,有时能比千言万语更深刻地触动人心。”郭连友教授感慨道,“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超越政治与语言的隔阂,直抵人性深处。”

大阪大学中尾薰教授的发言则从学术考据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猿乐能源流”这一传统戏剧理论。她以严谨的文献分析和跨文化比较,为观众揭示了日本能乐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它需要在每一代人的理解中重新生长。”中尾薰教授如是说。

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的演讲充满诗意。他从走马灯、拉洋片和皮影戏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中,提炼出东方美学的共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东方戏剧的魅力,正在于它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深邃的哲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远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他系统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中国傩文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自我认知,更在于他者的凝视。日本学者对中国傩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身份。”

专题研讨:三大议题,多元声音

随后的专题研讨环节,近二十位学者围绕“东方美学的艺术表达”“传统演剧的传承与创新”“中日戏剧的跨文化传播”三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一位年轻学者分享了她对歌舞伎与京剧舞台空间的比较研究,认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都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无限的意境。另一位研究者则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提出,传统戏剧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需要不断再创造的。”她的话引发了全场的热烈回应。

日本大学的山田教授则分享了他在中国乡村考察傩戏的经历。“我看到中国的傩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社区精神的凝聚。这种生命力,恰恰是日本能乐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失去的。”他的发言充满感慨,也引发了关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集体思考。

尾声:东方美学的未来之路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但学者们的思考并未停止。正如一位与会青年学生所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京剧和能乐在美学上有这么多相通之处。东方美学不是一个国家的独有财产,而是我们可以共同守护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尽管中日两国的历史与现实错综复杂,但在艺术与美的领域,我们始终能够找到共同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或许正是东方美学在未来世界中继续发声的力量源泉。

正如一位学者总结道:“美,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传统戏剧,正是这种美的最深刻表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