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止战:新中国的每一次亮剑,都是为了永恒的和平

新中国从不主动挑起战争,但每当底线被触及、家园受威胁,纵有万难也必毅然亮剑——那些“不能打”的仗,恰恰打出了尊严与和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千五百年前孙武写下这句话时,或许已经预见到:中华民族对战争的态度,从来不是好战,而是慎战。然而慎战非畏战,当底线被触及、当家园被威胁,纵然敌强我弱、纵然内外交困,也会毅然亮剑。

回望新中国走过的路,几乎没有一场战争是“能打”的——物资匮乏、装备落后、国际孤立、百废待兴。可正是在那些“最不可能打”的时刻,新中国却一次次挺身而出,用鲜血与信念告诉我们:有些仗,不能不打;有些底线,必须用生命守护。

一、抗美援朝:立国之战,打出尊严与和平

1950年,新中国刚满周岁。

国内,战争创伤尚未愈合,经济凋敝,粮食短缺,许多地方还在剿匪清特;军队方面,装备是“万国造”,空军初建,海军几乎空白。而对手,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世界上装备最精良、后勤最强大的军队。

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当美军飞机轰炸辽宁安东(今丹东),我们知道,退一步就是山河破碎,让一尺就是家门洞开。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彭德怀率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没有空中掩护,没有坦克开路,他们依靠的是夜行军的脚步声、是冰冻土豆下的坚韧、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长津湖零下40度的严寒中,战士们握着打不响的枪、穿着磨薄的胶鞋,却依然完成了对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的合围;上甘岭上,敌人倾泻的炮弹把山头削低两米,却没能让志愿军后退一步。

这不是一场“能打”的仗。但我们打了。三年浴血,十八万英烈埋骨他乡,换来的是停战协议上的签字,是东北边境至今七十余年的和平,是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尊严。

二、1962中印之战:雷霆反击,守我山河寸土不让

1962年,中国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

国内饥荒蔓延,国际上与苏美同时交恶,西藏平叛刚结束,边境线漫长而脆弱。而印度,则享受着美苏双方的支持,不断推行“前进政策”,在中印边境西段和东段持续蚕食我国领土。

中国政府一再呼吁谈判,对方置之不理;我们主动后撤示好,他们视为软弱。直到对方撕毁协议、越过实际控制线、开枪袭击我边防士兵……

“勿谓言之不预也。”

毛泽东说:“扫了它!”西藏、新疆军区部队迅疾出击。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我们的战士用双脚跑过敌人的汽车轮,用意志打垮了装备精良的印军。克节朗河谷、瓦弄之战……我们一个月内推进至传统习惯线,又主动停火后撤。

这不是一场“想打”的仗。但我们打了。我们以一场干净利落的反击,打出了五十多年的边境总体稳定,也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领土,一寸不让。

三、对越自卫反击:惩戒出击,守护南疆万家灯火

1979年,中国刚刚走出浩劫,改革开放的蓝图正在展开。

全国上下盼着搞建设、谋发展,军队则多年未经大战。而越南在完成统一后,却转向扩张,不断在边境制造冲突,迫害华侨,甚至入侵柬埔寨。

在多次警告无效后,邓小平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

2月17日,解放军从云南、广西两线出击。付出重大牺牲后,我们攻克高平、同登、谅山,威逼河内,实现了战略目标之后迅速撤回国内。这不是一场“容易”的仗——我们面对的是历经战火、又有苏联支持的越军,是在热带山岳丛林中的艰苦作战。

但这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它遏制了地区霸权主义,保卫了边疆安全,更向世界表明:中国渴望和平,但绝不以主权换和平。

四、慎战与敢战:中国人的战争哲学

从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到新中国历次自卫反击,中国人的战争哲学一以贯之:​​“不挑事,不怕事;不主动打,但绝不畏打。”​

我们深知战争的残酷,因此从不轻言动武;我们热爱和平,因此更加珍惜和平。但不轻言动武,不等于放弃使用武力;珍惜和平,不等于不惜一切代价求和平。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打出来、斗出来的。

那些“不能打”的仗,我们打了,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活下去;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打仗。正是一次次在艰难时刻的毅然亮剑,才让世界看清了:这个民族有底线、敢决心、不可侮。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

但我们不能忘记:和平曾有价格,尊严曾用鲜血换取。今天中国依然崇尚和平、倡导谈判、反对战争,但我们也更加清醒——唯有强大,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唯有敢战,方能言止战。

那些仗,能不打就不打。但不能不打时,我们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

这不是好战,这是对和平最深的敬畏——因为真正的和平,永远建立在尊严与实力之上。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