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的盛夏寒冬:一场由“无限畅饮”引发的行业迷思

自助餐行业经历去年爆发式增长后,今年暑期遭遇严重滑铁卢,同质化竞争与消费观念转变致半数门店面临倒闭。

2024年本该是自助餐行业的复兴之年。从北到南的购物中心里,新开业的自助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烤肉自助、海鲜自助、火锅自助……各式招牌在商场餐饮区争奇斗艳。谁曾想,仅仅一年后的暑假,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赛道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去年这个时候,门口排队能绕半个商场,现在周末上座率都不到三成。”一位自助餐厅经理望着空荡荡的用餐区苦笑。他的店开业刚满一年,却已经面临经营危机。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多个城市同步上演——这个本该是餐饮旺季的暑假,成了自助餐行业最惨淡的季节。

回望去年此时的盛况,令人唏嘘。当时最火爆的烤鱼品牌率先推出“3元半自助”模式:饮料、米饭、水果免费无限量供应,甚至允许顾客离场时带走一瓶饮料。这个看似赔本的买卖,却让该品牌在一年内从单店扩张到上百家门店。消费者们拿着饮料心满意足离开的背影,成为最好的活广告。

这波自助热潮的背后,是消费降级与经营者焦虑的双重作用。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加追求“性价比最大化”,而餐饮投资者则在寻找能够快速复制、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自助模式恰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需求:顾客享受“吃回本”的心理满足,投资者看好标准化运营带来的扩张潜力。

然而现实给了这个行业一记重拳。今年暑期,本该是家庭聚餐、学生聚会的黄金时段,自助餐厅的客流却不增反减。多家连锁品牌悄然关闭部分门店, surviving的店铺也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究其原因,首先是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当所有自助餐厅都提供相似的菜品、相似的价格、相似的服务时,消费者很难产生品牌忠诚度。更致命的是,为控制成本,不少餐厅开始降低食材品质,导致顾客体验大打折扣。“上次来还有新鲜虾蟹,这次全是冷冻品”这样的评价在美食平台上并不少见。

其次,消费观念正在悄然转变。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健康饮食和用餐体验,而非单纯“吃回本”。无限量供应的模式反而让人联想到“暴饮暴食”的不健康形象。有消费者直言:“现在更愿意为特色菜品付费,而不是为了吃回本撑到难受。”

此外,外卖平台的兴起也给自助餐带来冲击。当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可以点到更多样化的外卖套餐时,专门出门吃自助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特别是暑假期间,高温天气让更多人选择宅家点餐。

一位从业二十年的餐饮老炮儿分析:“自助餐是个极其考验运营能力的模式。食材成本控制、浪费管理、菜品创新,每个环节都要精准把控。很多新入局者只看到表面热闹,没算清背后的账。”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人均消费百元的海鲜自助,实际食材成本不能超过35元,这还要包含龙虾、螃蟹等高价值食材。更难控制的是浪费,不少餐厅的食物浪费率高达20%,这些都被计入运营成本。

当下的行业洗牌未必是坏事。一些注重品质的自助餐厅反而逆势增长。比如有餐厅推出“现点现做”模式,保留自助的丰富性又提升菜品质量;还有餐厅聚焦特定品类,做精做深海鲜或烤肉等单一品类;更有餐厅将自助与娱乐结合,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

“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才是真金。”这位从业者如此总结。或许经过这个惨淡的暑假,自助餐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精准把控成本、持续创新菜品的品牌,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这场自助餐的狂欢与沉寂,恰是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只有持续创新、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