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盛赞儿童小说《夏蚕》,以文物牙雕家蚕为线索,用文学唤醒五千年文明记忆,巧妙连接历史与成长。
2025年8月3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内,一场关于文明、历史与成长的对话正在展开。北京老舍文学院副院长周敏的新作《夏蚕》发布会现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的莅临,让这个秋日的午后平添了几分文学的厚重与温暖。

一只牙雕,连接古今的文明密码
《夏蚕》这部原创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的灵感,源自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的一件珍贵文物——牙雕家蚕。这件由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艺术品,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却通过文学的魔力,在今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乔叶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牙雕家蚕固然很小,但它小中有大,藏着浩荡的历史和丰厚的文明。”这句话道出了这部作品的深层意义——通过一个看似微小的文物,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
将考古发现转化为儿童文学,并非易事。乔叶指出,儿童文学创作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高,需要将复杂的素材转化为符合童趣的叙事。而周敏找到了特别巧妙的切入点。
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夏,其父亲是一名猎人,这个设定让野猪獠牙的来源变得合乎逻辑。当父亲在打猎中不幸去世,随后养蚕织罗的母亲也离世,失去双亲的小夏被三姑收养。在三姑的帮助下,小夏将父亲猎得的野猪獠牙雕刻成一件精美的家蚕。
“对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同时寄托在了小小的牙雕上。”乔叶这样解读故事的情感内核。作者通过这个精巧的设定,将父母之爱、传承之责、成长之痛都凝聚在这件牙雕作品之中。
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学魔法
最让乔叶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让”牙”开口说话的创意。当小夏开始雕刻时,牙雕的尖角处出现一弯浅浅的刮痕,这成了”牙”的嘴巴。
“‘牙’会说话之后,向世界和动物界传达信息,获得了属于它个人世界的信息沟通的权利,这个也特别有意思。”乔叶分享她的阅读体验时说道。这种充满童趣的想象,让冰冷的文物变得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作初衷。
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佳作
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对《夏蚕》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部作品”充满童心、童真、童趣”,是能够承载中华民族探源主题的文质兼美的图书。
乔叶特别提到书的插图:”《夏蚕》的插图有温度,画得很好,跟文本契合度极高,充满了人的感情。”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让这部作品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准。
文明探源的文学表达
《夏蚕》的出版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乔叶认为,这部作品”对得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策划的初衷”。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考古发现与文明传承的主题融入儿童成长故事中,既让年轻读者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作者周敏以严谨的态度融合考古实证与文学想象,通过一件牙雕家蚕文物,巧妙构建了跨越五千年的成长故事。既呈现了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又细腻刻画了人性情感与成长历程。
文学的力量:连接过去与未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夏蚕》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停下脚步,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乔叶的分享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能够记录时代,更能连接古今。一只小小的牙雕家蚕,在作家的妙笔生花下,成为承载历史与情感的容器,让今天的读者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先民的智慧与情感。
正如乔所说:”题材是非常古老的,但想象力是非常神奇的。”这部作品的成功,正是古老文明与当代创新完美结合的例证。
在这个秋日,让我们打开《夏蚕》,跟随小夏的脚步,一起感受文明的脉动,体验成长的喜悦,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