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蚊虫仍活跃,防登革热和乙脑;海鲜煮熟防甲肝;开学季警惕肺结核,勤洗手通风保健康。
九月的微风送来了些许凉意,但暑热尚未完全消退。在这个夏秋交替的季节,蚊虫依然活跃,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江苏省疾控专家发出健康提醒:9月需重点防范虫媒传染病的侵袭,包括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乙型脑炎。同时,海鲜上市季节的到来也让甲肝等肠道传染病风险增加。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学校肺结核和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防控也不容忽视。
01 初秋蚊虫,健康“隐形杀手”
很多人认为立秋后蚊虫会自然减少,实则不然。初秋时节,蚊虫依然活跃,甚至为了越冬需要储存能量而更加“凶猛”。
江苏省疾控专家指出,9月份需要特别防范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乙脑这三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这些疾病在夏季出境旅游增多的情况下,输入风险显著上升。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由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且症状相似,包括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等。专家解释道:“绝大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但部分患者的不适可能持续超过3个月。”
02 识别虫媒传染病,抓住早期信号
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以及“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则是由库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专家特别强调:“乙脑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感染初期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
这些疾病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及时就医能够有效避免病情恶化。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有蚊虫叮咬史,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03 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虫媒传染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蚊虫叮咬。
疾控专家建议:清理家中和小区的蚊虫孳生地,定期更换花瓶、水盆、鱼缸等容器中的积水;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防蚊剂;在蚊虫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南京市鼓楼区的张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在小区发起了‘清理积水行动’,号召邻居们共同清除可能积水的容器。这个秋天,我们小区的蚊虫明显减少了。”
04 海鲜美味背后的健康隐患
秋高气爽,正是海鲜肥美的季节。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生食海鲜的视频、笔记火爆。但疾控专家提醒,这些美味背后可能藏着巨大的健康危险!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表现为畏寒发热、倦怠无力、恶心厌油、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
专家强调:“对一些自身携带病毒的海产品,一定要煮熟蒸透再吃。一般情况下,80℃加热5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05 开学季,校园健康防线的建立
九月是开学季,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肺结核是学校需要重点防范的传染病之一。专家建议:“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关,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教职员工入职体检和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经常开窗通风,注意环境卫生。
手足口病是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疾病。专家解释:“因为病毒主要是通过眼、口、鼻侵入机体,所以保持手卫生非常重要。飞沫可以传播疾病,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新鲜,可以减少感染风险。”
06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面对多种传染病风险,每个人都需要树立防病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许多班级都开展了“健康第一课”活动。一位小学老师表示:“我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健康知识,如正确洗手方法、咳嗽礼仪等,这些习惯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家长也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我会每天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体温,教育孩子不在外面随便买生冷食物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夏秋之交,美景与健康风险并存。蚊虫依旧活跃,海鲜正当时令,校园重归热闹——这些生活场景中,隐藏着需要我们警惕的健康隐患。
江苏省疾控专家的提醒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健康前行的道路。清理积水防蚊虫,海鲜熟透再入口,勤洗手来多通风——这些简单的措施,正是守护我们健康的最有效屏障。
在这个多彩的初秋,让我们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不忘做好健康防护,让自己和家人都能安心度过这个季节交替的时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