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获奖作品《冲浪》因构图、水花等细节与英国摄影师2019年获奖作品高度雷同,被组委会确认抄袭并取消作者所有荣誉及参赛资格。
一、一场“高度雷同”的抄袭争议
2025年8月,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的入展作品《冲浪》引发轩然大波。摄影师佟飞凭借这幅展现“轮椅运动员冲过水洼”的作品,获得“‘运动’单元年度摄影师”荣誉,却被网友扒出与英国摄影师劳伦斯·克罗斯曼-埃姆斯2019年的获奖作品几乎“像素级重合”——除了中心人物从自行车手替换为轮椅选手,两幅作品的构图、水花溅射轨迹、泥地弧线甚至天空中的泥点分布都高度一致。更令人质疑的是,《冲浪》中轮椅边缘的异常清晰与背景的模糊形成反差,运动员脚部细节缺失,被指可能通过AI技术篡改原图。

克罗斯曼-埃姆斯的原作拍摄于英国威尔士,使用专业单反相机捕捉自行车轮胎划过水洼的瞬间,他坦言“构思数月才等到完美天气与角度”。而佟飞的“复刻版”却以手机摄影名义参赛,被网友嘲讽:“连水滴数量都懒得改,这是对原创的亵渎”。
二、组委会的雷霆处理与行业痛点
事件发酵后,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组委会迅速回应,于8月27日发布声明,取消佟飞所有参展资格及荣誉,并永久禁止其参与后续活动。这一处理体现了对抄袭“零容忍”的态度,但也暴露了摄影比赛的普遍困境:
- 技术审核的局限性:尽管赛事要求提交原图并采用AI识图技术,但抄袭者通过裁剪、调色或局部修改仍可能蒙混过关;
- 创意剽窃的灰色地带:构图、光影等“非实体元素”的抄袭难以界定,此次事件中“连影子角度都复制”的极端案例才引发众怒;
- 参赛者的道德风险:佟飞此前曾在其他摄影比赛中因“真实性存疑”被取消资格,却屡次换马甲参赛,反映部分创作者对奖项的病态追逐。
三、抄袭背后的深层拷问
- 技术便利与创作惰性
智能手机和AI工具的普及降低了摄影门槛,却也助长了“快餐式创作”。佟飞事件并非孤例——有摄影师坦言:“现在只需翻墙下载获奖作品,换掉主体就能投稿”。当技术沦为抄袭的帮凶,艺术的原创性该如何捍卫? - 残疾题材的“投机化”争议
《冲浪》以残疾人为主角,本可传递励志精神,却因抄袭反成“消费弱势群体”的负面案例。网友痛心道:“真正的残障运动员故事被剽窃者玷污了”。 - 行业生态的信任危机
本届大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vivo联合主办,投稿量超24万件,最终120件入选,竞争激烈。但抄袭事件让公众质疑:评委机制是否流于形式?科技赋能艺术的同时,是否该建立更严格的“创作溯源”制度?
四、重建摄影创作的尊严:从“打假”到“育真”
- 技术反制:区块链存证与AI鉴伪
有专家建议,未来摄影比赛可引入区块链技术,要求作者上传创作过程视频或RAW格式原片,确保“从拍摄到成片”的全链条透明。 - 教育先行:高校摄影课程的伦理课
佟飞身为高校教师却屡次违规,折射出艺术教育中“版权意识”的缺失。院校应增设创作伦理课程,将“抄袭污点”纳入职业信用体系。 - 公众监督:让阳光照进评选
大展组委会在声明中感谢网友举报,释放出“全民监督”的积极信号。开放大众投票或设立“争议公示期”,或许能减少暗箱操作。
结语:艺术的生命在于“独一无二”
克罗斯曼-埃姆斯曾形容自己的作品是“天时地利的礼物”,而抄袭者却试图用技术复制这份奇迹。从梵高《星空》的笔触到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伟大摄影的本质从来不是像素的堆砌,而是创作者对世界的独特凝视。
《冲浪》事件是一记警钟:当科技让“复制粘贴”变得轻而易举,我们更需铭记——真正的艺术,永远无法在剽窃中诞生。正如网友的质问:“如果连水花都要抄袭,下次是不是连阳光和风也要‘借’?” 唯有坚守原创底线,才能让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真实的生命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