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处暑日秋意渐浓,13市地中仅鸡西和双鸭山尚未入秋,昼夜温差加大彰显北国初秋特色。
8月23日,处暑节气如期而至。这个意为“出暑”的节气,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轻轻吹散了最后一缕暑气,带来了“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意境。黑龙江省气象局数据显示,全省13个市(地)中,除鸡西和双鸭山仍在夏日边缘徘徊外,其余地区均已正式投入秋天的怀抱。

秋雨润黑土,清风送凉意
处暑首日,黑龙江省呈现出鲜明的秋季特征。从大兴安岭到松嫩平原,从三江平原到牡丹江沿岸,秋意如墨染宣纸般在这片黑土地上徐徐晕开。
气象预报显示,23日白天到夜间,大兴安岭、黑河北部、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鸡西等地多云有阵雨或雷阵雨,其中大兴安岭北部局地还将迎来小到中雨。这些淅淅沥沥的秋雨,不仅滋润着即将丰收的大地,更将秋日的凉意深深浸入黑土地。
其他地区则是晴有时多云的好天气,阳光透过逐渐稀薄的云层,洒在已经开始泛黄的树叶上,勾勒出一幅幅龙江初秋的美丽画卷。
南北温差显,秋装早晚备
处暑时节,黑龙江的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全省各地呈现出“早穿棉袄午穿纱”的典型北方秋季特征。
23日白天最高气温,大兴安岭仅14℃至16℃,寒意已然明显;黑河、伊春、齐齐哈尔北部、鹤岗、佳木斯东部等地23℃至25℃,凉爽宜人;其他地区27℃至29℃,尚存些许夏末余温。
到了夜间,秋凉更加明显。大兴安岭北部最低气温只有9℃至11℃,早晚已是寒意袭人;大兴安岭南部、黑河、伊春、齐齐哈尔、绥化北部、鹤岗等地14℃至16℃,需要增添衣物;其他地区17℃至19℃,夏被渐薄,秋被待展。
这种明显的昼夜温差,正是黑龙江秋季的典型特征,也是当地农作物积累糖分、提升品质的黄金时期。
入秋时间图,今年有早晚
对比黑龙江省常年入秋时间与今年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全省各地入秋时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佳木斯市、哈尔滨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等地都比常年提前进入秋天,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夏日的炎热。
而伊春市、鹤岗市、黑河市等地则与常年相比较晚进入秋天,似乎对夏日还有所留恋。最特别的是鸡西市和双鸭山市,至今仍未真正进入秋天,成为黑龙江省内最后的“夏日堡垒”。
这种入秋时间的差异,反映了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也展现出大自然变幻莫测的魅力。
处暑养生时,衣食住行调
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黑龙江人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早晚凉意明显,市民们开始增添衣物,出门时多备一件外套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饮食方面,夏季的冷饮冷食逐渐被温热的汤羹所取代。黑龙江人开始准备秋季进补,各种滋补食材开始出现在餐桌上。香喷喷的玉米、新收获的马铃薯、各种蘑菇山珍,都将成为处暑后龙江人餐桌上的美味。
居住环境也在调整。夜间不再需要空调制冷,相反,早晚还需要适当保暖。许多人家开始收起夏被,换上更适合秋季的寝具。
出行方面,晴好的白天依然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登山赏秋、郊游野餐成为热门选择。但早晚外出则需要添加衣物,防止受凉。
秋收在望时,黑土待丰收
处暑时节,黑龙江广袤的田野上,农作物已经进入成熟的关键期。金黄的麦浪、饱满的大豆、沉甸甸的玉米,都在秋风中轻轻摇曳,等待着丰收时刻的到来。
这个时节的气候条件对最终收成至关重要。充足的日照有利于作物灌浆成熟,适当的温差能够提升作物品质,适时的雨水则能保证籽粒饱满。农人们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期待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龙江秋色渐,旅游正当时
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处暑时节的黑龙江正是最佳旅游季节之一。夏季的炎热已经消退,冬季的严寒尚未到来,秋高气爽的天气最适合外出游览。
大兴安岭的五花山色、伊春的林都秋韵、哈尔滨的城市风光、牡丹江的湖光山色,都将在这个季节展现出最美的一面。而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假期,更是为黑龙江秋季旅游增添了无限魅力。
处暑节气带来的不只是季节的转换,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心情的转换。在黑龙江这片广�的黑土地上,处暑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意味着金色的秋天正式开启。
尽管鸡西和双鸭山还在夏日中徘徊,但秋风的脚步已经临近。用不了多久,整个黑龙江都将披上金色的秋装,迎接丰收的季节。这份由北向南徐徐展开的秋色,正是龙江大地上最动人的季节诗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