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千帆竞发,海鲜盛宴正当时,渔民喜迎开渔丰收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时节的到来,为炎炎夏日画上句点,秋风中已然带上丝丝凉意。对于海鲜爱好者而言,这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刻——每年八月下旬到九月初,我国各大海域陆续结束休渔期,迎来全面开渔。渔民们怀着对丰收的期盼,驾船出海,千帆竞发,场面壮观,为处暑时节的沿海地区上演年度“重头戏”。

北凉南热,处暑时节各地气候各异
据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处暑节气期间,我国各地气候呈现鲜明差异。南方大部依然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暑热依旧,偶尔还会有高温现身。而在华北黄淮、辽宁、新疆北部等地,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平均能达到8~10℃,早晚时段已然能感受到宜人凉意,这些地区也自北向南陆续开启入秋进程。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甘肃、四川西部等地,昼夜温差已经达到10℃以上,许多地方已经步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早晚凉意明显。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昼夜温差更是高达15℃左右,可谓“一日两季”。最寒冷的当属青藏高原一带,处暑时节这些地方甚至已经能感受到冬日寒凉,初冬感悄然露头。
百舸争流,全国渔场开启丰收之旅
夏季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黄金期”,为保护海洋生态,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让海洋在高温时节得以“休养生息”。处暑前后,陆地暑热渐退,海水表层温度稳步下降,但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仍存储于海水中,近海水域依旧是鱼虾贝类适宜的栖息地。随着多数鱼类繁殖期接近尾声,贝类、甲壳类等也进入生长成熟期,新一年的捕鱼季正式拉开帷幕。
从北到南,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代表性渔场,在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陆续开启捕鱼季。部分渔场基于渔业资源保护需求,分为“小开渔”和全面开渔两个阶段,其中“小开渔”通常针对梭子蟹、小黄鱼等高价值品种。
随着纬度升高,海水温度从南往北逐渐降低,北方海域水温下降较快,鱼类繁殖期相对较晚,因此开渔时间相应延后。南海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开渔时间较早,在8月中旬;而东部海域全面开渔时间则在9月中旬前后,黄渤海开渔也普遍在9月份。
渔场巡礼,品味各地海鲜特色
舟山渔场(开渔时间:8月5日-9月16日)
作为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四大经济鱼类为主要渔产。今年8月5日中午,舟山渔场已经迎来“小开渔”,预计全面开渔时间会延续到9月16日左右。
吕泗渔场(开渔时间:8月5日-9月16日)
地处黄海暖流、长江径流和苏中—苏北沿岸水团的交汇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这里的海鲜种类以鲳鱼、小黄鱼、带鱼、梭子蟹等为优势品种,不仅吸引本地渔船,还迎来大量来自连云港、山东、辽宁、浙江等地的渔船。
南部沿海渔场(开渔时间:8月15日)
地处广东沿海,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气候区,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这里盛产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龙虾、花蟹等多种优质海产,同时也是中华白海豚、绿海龟等重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
北部湾渔场(开渔时间:8月16日)
地处中越交界的这片海域,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水质清澈,平均透明度超过10米。这里盛产鲷鱼、金线鱼、沙丁鱼、蓝圆鲹、竹荚鱼、金枪鱼等多类海鲜,鱼类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在市场上广受好评。
海鲜盛宴,全国海产产量一览
随着开渔节逐渐拉开帷幕,全国各地陆续迎来海鲜市场的“狂欢节”。从产量来看,我国的海鲜捕捞量最大的地方集中在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等地,其中浙江的捕捞海鲜总量居于榜首。这些地区的海鲜除了在当地销售外,还通过冷链等方式运往全国其他地区,如今要吃上一顿新鲜的海鲜大餐,对于全国大部地区的居民早已不是难事。
从人均消费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水产类食材消费占比较高的城市仍然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海南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量达33.5千克,位列全国榜首;其次是福建省,浙江、广东等地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地区的日常海鲜消费主要以海鱼类和虾蟹类水产品为主。此外,湖北、江西等地因湖泊较多,水产品的消费主要以淡水鱼虾为主。
开渔庆典,传承千年的海洋文化
每年的开渔季,全国各大渔场都会举办开渔节,庆祝方式极具地域特色,既承载着渔民对丰收的期盼,又彰显着各地海洋文化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祭海仪式、展示渔民号子、渔网编织等非遗活动外,不少地方还会摆上海鲜宴,邀请即将出海的渔民和游客一同品尝各类海鲜佳肴。蒜蓉龙虾、椒盐海蟹、清蒸扇贝等海鲜都是宴席上常见的品类,色泽鲜艳,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眼下,一年一度的开渔季正在各地陆续拉开帷幕,千帆竞发,满载而归,是渔民们最朴实的愿望。活蹦乱跳的鱼虾里裹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个凉意渐起的时节,在汹涌澎湃的海浪声中,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间,在渔民们一声声带着喜悦的号子里,丰收的希望正乘着咸咸的海风向我们步步靠近。
处暑至,凉风起,正是嗨吃海鲜时。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个海鲜盛宴的季节,品尝大海的馈赠,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