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孩张佳萱从确诊骨肉瘤到离世不足半年,她的故事警示我们警惕青少年“生长痛”背后可能隐藏的骨癌风险,也留下了一段爱心助她圆梦草原的生命绝唱。
2025年8月22日,抗癌女孩张佳萱永远闭上了眼睛。从3月确诊骨肉瘤到离世,不到180天的时间。这个11岁女孩的生命轨迹,被一种名为“骨肉瘤”的恶性疾病强行改道,最终戛然而止。

今年1月,张佳萱开始感到腿部疼痛。许多人都以为这只是生长痛——那种青少年在发育期常见的、无需过分担忧的不适感。然而疼痛持续加剧,两个月后的检查结果令人窒息:骨肉瘤。
被误读的“生长痛”:骨肉瘤的致命伪装
张佳萱的遭遇并非个例。据统计,骨肉瘤每年在百万人口中约有3-4例新发病例,虽然罕见,却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75%的骨肉瘤患者发病年龄在10-25岁之间,正好与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重叠。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导致很多家长将早期症状误认为普通的“生长痛”,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生长痛与骨肉瘤疼痛有何区别?生长痛通常发生在傍晚或夜间,多为双侧性,第二天早晨消失且不影响正常活动;而骨肉瘤的疼痛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夜间更为明显,常伴有局部肿胀和活动受限。
贫困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一个家庭的艰难抗战
张佳萱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离异后,家庭经济更加困窘。当诊断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这个家庭面临的是医疗费用和治愈希望同样渺茫的双重困境。
大姨向爱心人士求助,好心人们为张佳萱筹集了医药费。然而,骨肉瘤的治疗不仅费用高昂,过程也极为痛苦——包括手术前的化疗、手术本身(通常是保肢手术或截肢术),以及术后化疗。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骨肉瘤仍然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癌症。即使接受规范治疗,仍有30%-4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最常见的是肺转移,而一旦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将急剧下降。
最后的愿望:草原上的微笑
在爱心组织的帮助下,张佳萱生前实现了她的草原梦:穿上传统蒙古服、欣赏草原美景、在草原上庆祝她11岁的生日。
这些温暖的时刻,成为了她短暂生命中最后的亮色,也是留给家人最后的安慰。
“姑息治疗不仅关注疼痛控制,同样重视患者心愿的达成和心理抚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女士告诉记者,“对于晚期患儿,实现他们的愿望能够减轻痛苦带来的无助感,提高最后生命阶段的质量。”
青少年骨癌的警示信号:每位家长都应知道
骨肉瘤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专家提醒家长关注以下警示信号:
持续性骨痛:尤其是夜间加重的疼痛,不容忽视
局部肿胀:疼痛部位出现肿块或肿胀
运动障碍:患肢活动受限,出现避痛性跛行
病理性骨折:轻微外力下即发生骨折
全身症状:晚期可能出现乏力、体重减轻、贫血等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症状,尤其是持续两周以上的骨痛,应该立即就医检查。”北京市骨科专家李主任建议,“X线片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必要时需进行MRI和病理活检确诊。”
医疗进步与未来希望
尽管张佳萱没能战胜病魔,但医学界对骨肉瘤的治疗正在取得进展。目前,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手术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使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从20世纪70年代前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70%。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疗法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潜力。2024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CAR-T细胞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骨肉瘤的治疗,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生命教育:从悲剧中学会珍惜
张佳萱的故事令人心碎,但也提醒我们关注儿童罕见疾病,正确认识青少年骨痛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公众教育,让家长和教师能够识别骨肿瘤的早期症状。”中国青少年健康关爱中心主任刘先生指出,“同时也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罕见病家庭的经济负担。”
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帮助实现患者最后心愿,还是提供经济援助和心理支持,都能为这些家庭带来温暖和力量。
张佳萱离开了,但她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生命既脆弱又坚韧。在她最后的照片中,身穿蒙古袍站在草原上的小女孩微笑着,那一刻,病痛似乎暂时远离了她。
对于正与疾病抗争的儿童及其家庭,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支援体系;对于健康的人们,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或许,这就是张佳萱短暂生命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礼物:认识生命的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