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食品安全治理亟待破局:从上海”幽灵厨房”事件暴露的行业乱象,到区块链溯源、AI监管的技术赋能,再到”政府+平台+消费者”的三维共治体系,构建”阳光厨房”生态已成为守护”舌尖安全”的必由之路。
一、触目惊心的后厨真相:上海查封事件深度剖析
2025年8月上海某外卖店的查封事件,撕开了外卖行业光鲜表象下的卫生疮疤。这家主打蛋包饭的店铺,其操作间被分隔为九个单间,每个单间挂着不同店招,却共用同一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形成典型的”幽灵厨房”集群。执法人员现场发现的卫生乱象令人作呕:切生花菜的菜板直接处理熟食鸡排,操作人员全程徒手接触食材,半成品与垃圾桶相邻摆放。更值得警惕的是经营者的态度——”生意不好就换品类””外卖不都这样吗”的言论,暴露出部分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的漠视已深入骨髓。这种”一套证照多家店””频繁更换马甲”的操作模式,正在成为无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标准化套路。

二、行业痼疾解剖:从个案到系统的风险图谱
上海事件绝非孤例,而是外卖行业积弊的集中爆发。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外卖相关投诉中,67%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使用劣质食材(28%)、吃出异物(22%)和食物变质(17%)。暗访调查发现,某些美食城的外卖档口将食材堆放在公厕旁,厨师不穿工作服作业,过道成为食材与杂物的混乱仓库。这些乱象背后是三重系统性缺陷:平台审核流于形式,对”一址多照””证照租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部门受限于人力,难以覆盖分散在居民楼内的家庭作坊;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多数人遭遇问题后选择自认倒霉。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配送环节——未采用”食安封签”的餐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二次污染。
三、全球镜鉴:食品安全治理的先进经验
面对这一全球性难题,各国已探索出多元治理路径。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的”随手拍”有奖举报制度,激励外卖骑手成为流动监督员,有效扩大了监管覆盖面。北京市推行的”明厨亮灶”工程,要求餐饮单位通过玻璃隔断或视频直播展示后厨,该措施若延伸至外卖领域,可破解”后厨不可见”的痛点。浙江省的”外卖在线”系统则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证照异常、投诉集中的商家,实现精准监管。在国际层面,日本《食品卫生法》要求外卖平台承担连带责任,倒逼其严格审核商家;美国加州强制外卖包装标注热量及过敏原信息,提升消费透明度。这些经验表明,治理外卖乱象需要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治+社会监督”的三维体系。
四、技术赋能:破解监管困境的创新方案
数字技术正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全新可能。区块链技术可建立食材溯源系统,从农场到外卖盒全程记录流转信息,目前饿了么已在部分高端商户试点该技术。AI图像识别能自动分析商家上传的后厨照片,识别工作人员未戴帽子、垃圾桶未加盖等违规行为,美团”天眼”系统已实现日均审核百万张图片。更为前沿的是物联网解决方案——智能温控餐箱实时监测配送温度,陀螺仪传感器记录运输颠簸程度,确保食品在”最后一公里”的安全。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监管效率,更重构了食品安全的全链条保障机制。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出的”12315快捷投诉”小程序,便整合了上述技术,使消费者能一键完成证据上传与投诉提交。
五、理性消费:构建自我保护的五重防线
在行业治理完善之前,消费者需掌握自我保护的要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建议的”五步法”颇具参考价值:查资质(确认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双证齐全)、看评价(重点关注差评内容)、核地址(通过地图验证实体店铺存在)、控时效(选择近距离商家缩短配送时间)、验包装(检查食安封签完整性)。哈密市人民政府的消费提示则强调食材选择——优先购买热食,慎选冷菜、裱花蛋糕等高风险食品,对长江非法渔获物和野生动物坚决说”不”。当权益受损时,应系统收集订单截图、问题食品照片、医疗证明等证据,通过平台投诉、12315热线、司法诉讼三级渠道维权。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消费者已自发组建”外卖安全观察员”社群,通过共享”黑名单”与”红名单”,形成民间监督网络。
六、未来展望:共建”放心外卖”生态体系
根治外卖乱象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立法层面,应修订《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平台对商家的实质审查义务,大幅提高违法成本。监管层面,可建立”外卖商家信用积分”制度,对卫生违规、投诉集中的商家实施阶梯式处罚,直至永久退出市场。平台自治方面,饿了么与美团可共建商家黑白名单数据库,打破信息孤岛。而消费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用脚投票”的市场力量——当80%的订单流向”阳光厨房”商家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自然破解。上海市消保委近期提出的”放心外卖”认证计划,正是通过第三方评估与标识授权,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商家。只有当政府、企业、社会形成治理合力,外卖才能真正从”安全焦虑”变为”放心消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