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艺术图书谱写出文化叙事三重奏:从《五十小物》的文人雅趣到《大敦煌》的文明史诗,从《古物说》的生活考古到《常玉传》的艺术祛魅,再到《芥子园》的活态传承,多元出版生态正重塑艺术与公众的对话方式。
一、微观叙事:《五十小物》中的文化密码
在上海展览中心明亮的灯光下,赵珩的《五十小物》以其独特的文化叙事吸引着往来读者。这部由三联书店推出的新作,通过五十件家藏小物的故事,编织出一张细密的文化记忆之网。从宋拓缉熙殿本《九成宫》到东里润色砚,从祖父的印章到启功赠予的扇面,这些看似零散的物件背后,暗含着中国文人”物我合一”的审美传统。赵珩在分享会上特别强调:”这些物品的经济价值或许有限,但每件都承载着三代人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基因。”书中对一方清代砚台的考证,不仅还原了其制作工艺,更牵引出江南文人圈子的交游网络,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恰是当下文化出版中稀缺的深度与温度。

二、文明史诗:《大敦煌》的地理叙事革新
湖南美术出版社展台前,《大敦煌》的巨幅海报震撼人心。这部由敦煌研究院孙志军耗时四十年完成的著作,彻底打破了”敦煌即石窟”的刻板认知。通过300余幅实地影像与地理考据,作者揭示了”戈壁沙漠包敦煌”的生态特质与”两座山,一眼泉”的水文密码。书中对三危山岩层与石窟开凿关系的论证,将地质学与艺术史完美结合;对荒漠驿栈丝路功能的还原,让静态的文物开口讲述动态的历史。分享会上,孙志军展示的航拍影像显示,敦煌绿洲如同伸向沙漠的绿色手指,这种地理特征恰是多元文明在此交融的基础条件。《大敦煌》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艺术图书开始从单纯的图像展示转向多维度的文明解读。
三、考古新知:《古物说》的生活史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仁湘研究员的《古物说》,在湖南展区掀起一阵”古人生活热”。这部聚焦”文物里的古人日常”的著作,用400余张考古图片还原了中华文明的烟火气。书中对汉代灶具的解析,揭示了”蒸煮文化”如何塑造中国人的饮食基因;对唐代女俑服饰的考证,还原了丝绸之路上”时装潮流”的传播路径。不同于传统考古报告的冰冷数据,《古物说》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与商代宴饮礼仪相联系,把陶俑的妆容与唐宋审美趣味相对照,实现了从”物”到”人”的视角转换。这种将考古发现转化为生活故事的叙事能力,正是当下读者最需要的文化解码方式。
四、艺术祛魅:《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的传记革命
在常玉专题分享区,策展人陈琳与诗人昆鸟的对话揭示了艺术图书的新趋势——从造神到祛魅。《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通过大量未公开书信,还原了这位”艺术浪子”的本来面目:他会为巴黎的房租发愁,会因画作滞销自我怀疑,会在家书中流露对四川老家的思念。书中披露的1932年常玉致兄长信件显示,他当时创作抽象作品并非出于艺术追求,而是为迎合画廊市场需求。这种打破偶像光环的诚实书写,反而让读者感受到艺术家人性的温度。该书责编潘旖妍指出:”当代读者需要的不再是神坛上的大师,而是能在迷茫中给予共鸣的真实灵魂。”
五、技法传承:《芥子园画传》的当代演绎
上海人美版的《名家课徒稿临本——芥子园画传》,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架起桥梁。出版方不仅精准复刻了康熙原版,更创新性地将内容按教学逻辑重组。分享会上,书画家现场演示如何将画谱中的”梅花点法”转化为现代水墨创作,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值得注意的是,新版特别增补了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课徒稿,通过对比展示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的演绎,直观呈现中国画”师古而不泥古”的演进规律。这种将经典教材当代化的尝试,为传统艺术教育提供了新范式。
六、艺术出版的多元生态
漫步书展现场,艺术图书的多元生态清晰可见:从案头把玩的小物考据,到文明史诗的宏大叙事;从考古发现的生活解读,到艺术人生的祛魅还原;从传统画谱的现代转化,到技法教学的创新实践。这种多样性正反映出中国艺术出版的成熟——它不再局限于专业圈层的学术交流,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专业与大众的文化纽带。在这些精心编纂的图书背后,是一代出版人对文化传播的重新思考:如何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如何让古老的艺术触动当代心灵,如何将文明的密码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语言。这场书香盛宴证明,真正的艺术图书既能承载文明的重量,也能触摸生命的温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