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钱庆功引争议:影石创新陷激励方式与公众形象的两难困局,背后是科技公司管理文化的时代碰撞。”
8月15日,一段不足10秒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中,影石创新董事长刘靖康站在公司二楼平台,将一叠叠百元钞票撒向欢呼的员工。这个被网友戏称为”现实版撒币”的场景,让这家市值900亿的科创板上市公司陷入舆论漩涡,股价却在争议中逆势涨停。这场看似荒诞的”撒钱风波”,实则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员工激励与公众形象间的深层矛盾。

一、事件还原:庆功宴上的”现金雨”
8月14日晚,深圳南山区影石创新总部灯火通明。经过18个月封闭开发,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终于启动公测。据内部人士透露,研发团队中有工程师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4小时,甚至有成员婚礼次日就返回实验室。为犒劳团队,公司组织了包含VR游戏、抽奖等环节的庆功宴。
“撒钱环节原本是个惊喜互动。”参与活动的算法工程师李明(化名)回忆,”刘总说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感谢大家,突然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现金撒下来,每张都是崭新的百元钞。”现场视频显示,撒钱持续约2分钟,金额约5万元,相当于团队人均500元红包。这本是封闭开发结束后的情绪释放,却因视频外泄演变成公共事件。
二、舆论场的两极分化
视频流出后,舆论迅速分裂为两个阵营:
支持方认为这是互联网文化的体现。某科技博主算了一笔账:”相比给高管百万年薪,给基层员工发5万现金更显诚意。”这种观点获得不少年轻职场人共鸣,#别人家的老板#话题阅读量迅速破亿。
质疑方则聚焦上市公司形象。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发文批评:”科创板企业应展现技术底蕴,而非暴发户式作秀。”更有投资者担忧,此举可能违反《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关于”维护企业形象”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曝光同日,影石创新股价涨停。券商分析报告指出,市场更关注新品技术突破——该无人机采用全球首创的”飞行-拍摄分离”设计,专利检索显示其核心技术已布局62项国内外专利。
三、激励困境:当狼性文化遭遇Z世代
这场风波背后,是科技公司激励体系与新生代员工需求的碰撞。影石创新2024年报显示,公司研发人员平均年龄28.5岁,85%为95后。传统股权激励对这类人群吸引力有限,某HR调研报告指出,Z世代员工更看重”即时反馈”和”仪式感”。
“我们做过多种尝试。”影石创新人力资源总监透露,”从项目分红到弹性办公,最终发现现金奖励+社交传播最能激发年轻团队活力。”这种偏好变化在科技行业具有普遍性,字节跳动、小米等企业近年都增加了”即时奖励”在薪酬包中的占比。
但问题在于表达方式。管理学者指出,上市公司需要平衡”互联网公司的活泼”与”公众企业的稳重”。正如事件中,同样的5万元,如果以银行转账形式发放就不会引发争议,而”撒钱”的视觉冲击却容易引发误读。
四、危机公关的教科书案例
影石创新的危机应对堪称行业范本:
响应速度:视频发酵6小时内即发布公告,比平均企业响应时间快3倍;
责任界定:明确资金来自董事长个人薪资,与公司资金隔离;
整改措施:承诺完善《员工活动管理规范》,避免类似事件;
价值引导:将舆论焦点转向新品技术突破,发布会后三天内收获2.7万条公测申请。
“我们尊重所有批评。”刘靖康在内部信中写道,”但更希望公众关注到,这些年轻人用18个月改写了无人机技术路线。”这种将负面舆情转化为技术宣传的策略,得到多家PR机构点赞。
五、深层思考:创新企业的形象管理悖论
事件折射出科技公司面临的形象管理悖论:过于保守会丧失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过于激进则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数据显示,2024年科创板企业因”不当言行”引发的舆情事件同比增加47%,其中60%与员工激励相关。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建立”双轨制”沟通策略:对内保持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文化,对外构建符合上市公司定位的稳健形象。正如某风投合伙人所说:”特斯拉可以发射跑车到太空,但财报会议上的马斯克永远西装革履。”
这场”撒钱风波”最终以股价涨停收尾,但其启示远未结束。当中国科技企业站在创新前沿时,如何找到文化表达与公众期待的最大公约数,仍是值得深思的命题。或许正如影翎无人机”飞行与拍摄分离”的设计理念——企业的活力与规范,同样需要动态平衡的艺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