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山”飞踢事件”背后:野生动物投喂乱象何时休?

黔灵山猕猴飞踢投喂游客事件引热议,专家警示违规投喂破坏野生动物习性,全国景区”投喂乱象”治理亟待加强。

2025年8月12日,一则”女游客在黔灵山公园被猴子飞踢”的视频引爆网络。画面中,一名女游客手持香蕉试图近距离喂食猕猴,不料猴子突然跃起猛踢其腹部,导致游客失衡摔倒。这看似滑稽的一幕,实则暴露了我国野生动物景区管理中的深层问题。当游客的猎奇心理遭遇野生动物的本能防卫,”人猴冲突”的悲剧该如何避免?

惊魂一幕:香蕉引发的”飞踢事件”

视频显示,事发时女游客手持香蕉,弯腰试图亲手喂食猕猴。就在她靠近的瞬间,一只体型健壮的成年公猴突然后腿发力,凌空跃起踹向游客腹部。巨大的冲击力使游客踉跄后退数步后跌坐在地,手中的香蕉也飞了出去。周围游客的惊呼声中,肇事猴子迅速抢走香蕉,敏捷地窜回树上。

“这不是玩耍,而是明显的攻击行为。”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灵长类专家张明分析视频后指出,”猕猴后腿力量可达成年男性的两倍,这一踢若正中要害,很可能造成内脏损伤。”事后就医检查显示,该游客虽无骨折,但软组织挫伤严重,需静养两周。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园管理处表示这已是当月第三起猕猴伤人事件。

善意喂食为何招致攻击?

“游客总以为喂食是表达善意,却不知这恰恰触犯了猴群的禁忌。”黔灵山公园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强解释道。黔灵山生活着约1200只野生猕猴,已形成稳定的种群结构。人类投喂会打破这种平衡:一方面使猴子产生依赖性,降低野外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会激发猴群的领地意识。

研究显示,猕猴对人类的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三种情况:护食(55%)、保护幼崽(30%)和发情期(15%)。本次事件正属于典型的护食攻击。”当游客手持食物近距离接触,猴子会视为对其食物的威胁。”张明强调,”尤其是成年公猴,它们把获取食物与确立地位直接挂钩。”

全国野生动物景区”投喂乱象”调查

黔灵山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82%的野生动物景区都存在游客违规投喂现象。黄山景区2024年记录到127起猕猴抢食事件;张家界国家公园每年因投喂导致的野生动物行为异常案例超过200起;而北京动物园尽管设有明显警示,仍有35%的游客承认曾偷偷投喂。

更令人忧心的是投喂食物的危害。某动物保护组织抽样检测发现,景区猴子胃内容物中,含有薯片包装袋、巧克力纸等不可消化物的比例高达62%。成都大熊猫基地兽医主任王芳透露:”我们救治的野生动物中,30%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误食人类食品有关。”

“禁喂令”为何屡禁不止?

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7条明确规定”禁止随意投喂野生动物”,但执行效果堪忧。黔灵山公园每年发放万余份《禁喂告知书》,设置200余块警示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外,更深层的是管理困境。

“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劝阻。”李强无奈表示。现行法规中,对违规投喂仅设50-200元罚款,且需林业执法人员到场处理。而景区保安既无处罚权,又难以24小时监控每个角落。更棘手的是,部分游客将投喂视为”亲近自然”,甚至发展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

构建人猴和谐共处的未来

改变现状需要多管齐下。技术层面,成都动物园试点”智能监控+语音提醒”系统,投喂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2%;教育层面,北京动物园开设”动物行为学堂”,让游客理解野生动物习性;立法层面,深圳市已率先将违规投喂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野生动物不是玩物,它们需要被尊重。”中国灵长类学会秘书长陈刚呼吁,”我们正在制定《灵长类动物游客接触指南》,建议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离,禁止任何形式的主动喂食。”或许只有当游客学会用眼睛而非食物与野生动物交流,”飞踢事件”才能真正成为历史。

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映照。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之外,野生动物保留着最原始的生命逻辑。游客的一根香蕉,对猴子而言可能是生存的诱惑,也可能是尊严的挑衅。建立边界感,或许是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第一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