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人设崩塌背后:当情怀滤镜难掩商业本质,新消费时代的创业者正在为过度包装付出信誉代价。
在2025年的创业圈,”主理人”这个曾经光鲜的称谓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从精品咖啡馆到独立买手店,从自媒体工作室到文创品牌,那些标榜”小而美”的创业者们突然发现,精心打造的人设正在消费者反噬中土崩瓦解。这场称谓危机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场关于新消费时代创业逻辑的深刻反思。

一、”主理人经济”的崛起与异化
“主理人”概念最初起源于日本的手作匠人文化,2010年代末在中国创业圈开始流行。与传统的”老板”不同,主理人强调的是个人审美主导、价值观驱动的创业模式。某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自称”主理人”的创业者数量较2020年激增320%,主要集中在咖啡茶饮(38%)、文创设计(25%)、餐饮烘焙(18%)等领域。
这种模式的黄金时期,一个典型案例是成都的”荒野咖啡馆”。90后主理人小林通过小红书账号分享咖啡烘焙过程、店铺装修日记,将”一人一店”的故事包装成生活方式IP,单条视频最高获赞50万。开业三个月就成为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突破300人。这种成功范式很快被复制——在北京798,自称”主理人”的店铺占比从2021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47%。
但繁荣之下暗流涌动。2024年下半年开始,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主理人避雷帖”:上海某买手店主理人对服装面料一问三不知;杭州某烘焙工作室用预制蛋糕胚却标榜”手作匠心”;更有多家”主理人”店铺被曝出抄袭设计、虚假宣传。消费者渐渐发现,许多”主理人”的人设经不起推敲,就像某网友的犀利评论:”他们主理的不是事业,是朋友圈的装逼素材。”
二、三重滤镜的破碎:从审美霸权到商业裸泳
1. 专业滤镜的坍塌
在深圳经营过独立书店的王先生坦言:”现在只要会拍vlog就能自称出版主理人,实际上连ISBN是什么都不知道。”某调研机构对200家”主理人”店铺的暗访显示,68%的经营者无法准确描述原材料来源,82%缺乏专业资质认证。当消费者开始用专业标准审视,那些靠滤镜支撑的”匠人形象”便无处遁形。
2. 情怀滤镜的失效
成都”春野花艺”的倒闭颇具代表性。主理人张女士每天在抖音更新”逃离大厂追求梦想”的剧情,却因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被曝光。消费者发现,所谓”用爱发电”的情怀故事,本质是掩盖运营能力不足的遮羞布。某商业评论员指出:”当’主理人’三个字成为规避商业规律的借口,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3. 规模滤镜的悖论
广州的”七日面包店”曾因主理人”绝不做连锁”的宣言收获追捧,却在拿到融资后火速开放加盟,品质断崖式下跌。这揭示出主理人经济的根本矛盾:既要维持”小而美”的人设,又难以抗拒规模扩张的诱惑。就像餐饮观察者李锋所言:”用个人IP做商业背书,本质上是在用信用额度透支。”
三、结构性困局:当个体户戴上IP枷锁
与传统个体户不同,主理人模式面临特殊的经营困境:
- 成本结构失衡:为维持人设投入过高内容制作成本(平均占营收15%),挤压产品研发预算
- 能力要求矛盾:既要当产品专家,又要做内容网红,还要懂供应链管理
- 预期管理失效:过度营销抬高了消费者期待,实际体验稍有落差就会引发口碑反噬
北京某精品咖啡主理人阿布算过一笔账:为拍摄”手冲咖啡教学”视频购置的专业摄影设备花费8万元,相当于三个月的咖啡豆采购预算。”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日本那些真正的匠人从不自称主理人——他们没时间拍vlog。”
四、破局之道:回归商业本质的”新务实主义”
在杭州,一批清醒的创业者已经开始自我革新。”醍醐茶舍”创始人陈先生主动摘掉”茶文化主理人”头衔,改称”店长”,把营销预算全部转为茶叶溯源考察经费。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去滤镜化”操作反而带来35%的复购率提升。”消费者最终会为品质买单,而不是为你的创业故事。”陈先生说。
市场正在自发出清。2025年第二季度,某生活平台数据显示:”主理人”关键词搜索量同比下降42%,而”老师傅””老字号”搜索量增长67%。这种消费意识的转变,或许预示着创业文化将回归更健康的形态——少些虚幻的人设,多些扎实的功夫;少些情怀的包装,多些商业的敬畏。
正如商业评论家吴伯凡所言:”所有靠称谓镀金的商业模式,终将被现实褪色。真正的’主理’,应该是主理好自己的产品底线和商业良心。”这场”主理人”称谓的祛魅过程,或许正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