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卖惨”视频产业链曝光:专业团队伪造骑手身份编造行业乱象收割流量,平台永久封号并移交监管部门,揭露短视频悲情人设背后的灰色变现套路。
近日,一则身着美团骑手服装的男子吐槽食品安全的视频在各大平台疯传,相关话题”建议大家有些外卖别点了”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然而随着美团官方发布调查声明,这场看似揭露行业乱象的”正义发声”被证实为精心策划的摆拍剧本。这并非孤例,从”博哥”到”苏星颜”,一系列以骑手身份卖惨的账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背后隐藏的是一条成熟的短视频卖惨产业链。这些账号通过编造行业乱象、夸大工作艰辛来收割流量,最终导向付费课程、商品销售等变现渠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悲情变现”商业模式。

一、卖惨账号的标准化操作手册
调查发现,这些以骑手人设出现的卖惨账号呈现出惊人的模式化特征。”博哥”系列账号从2024年12月开始发布食品安全和骑手待遇相关视频,声称”从站点离职被罚1500元””下雨天送餐差评、餐损各扣50元”等内容。经美团核实,这些情况均属虚构。更令人惊讶的是,不同账号间存在明显的脚本复制现象。”苏星颜”账号所有视频均身穿美团工服,哭诉”后悔没好好读书””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外卖”等内容,与”博哥”账号的叙事框架高度雷同。
这些账号的运营手法遵循着相似的路径:首先建立”底层骑手”人设,通过工服、电动车等视觉符号强化身份可信度;接着编造行业乱象或夸大工作艰辛,激发观众同情;最后在流量达到峰值时迅速转向变现。以”苏星颜”为例,该账号在视频热度上升后立即发布《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的”复盘”视频,以99元面膜附赠短视频课程的方式诱导用户购买。数据显示,该账号注册成为众包骑手后,实际仅上线3天,完成10单配送,与其视频中塑造的”全职拼命骑手”形象相去甚远。
二、平台审核漏洞与MCN的灰色玩法
这类卖惨账号能够持续运作,暴露出平台审核机制的严重漏洞。虽然部分平台会对明显违规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但违规者往往能快速注册新号卷土重来。”博哥”账号被封后,相关平台很快出现疑似其新注册的小号,继续发布同类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账号背后往往有专业MCN机构的运作痕迹。他们深谙平台算法规则,知道如何通过特定关键词和情绪刺激来获取流量倾斜。
业内人士透露,这类MCN机构通常会同时运营多个同类型账号,采用”广撒网”策略。他们会为旗下达人提供标准化脚本模板,甚至建立”素材库”共享拍摄内容。在账号达到一定粉丝量后,便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变现:一是售卖”短视频运营课程”,价格从99元到999元不等;二是引导至私域流量进行微商销售;三是为特定商家做软性广告植入。这些机构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利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监管空隙,不断变换马甲逃避打击。
三、社会信任的透支与行业形象的损害
这种有组织的卖惨行为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严重伤害。真实骑手的合法权益诉求可能因此被贴上”卖惨”标签,导致公众的信任疲劳。美团方面表示,从2024年到2025年5月底,公司已配合相关部门查处30余起类似案件,但仿效者仍前赴后继。这不仅损害了外卖行业的整体形象,也让真正需要关注的骑手权益问题被娱乐化消解。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内容正在扭曲公众对特定职业的认知。中国社科院2025年发布的《短视频内容生态影响报告》显示,过度曝光的”职业卖惨”内容会导致观众对相关行业产生系统性偏见。当观众反复接收骑手被平台”压榨”、外卖食品”危险”等失真信息时,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进而影响消费决策和社会认知。
四、治理困境与多方共治路径
面对这一乱象,单一平台的封禁措施显然力不从心。当前需要建立跨平台的黑名单共享机制,对屡次违规的账号及关联MCN实施联合惩戒。同时,平台应当完善身份认证系统,对”职业人设”类账号进行真实性核验。美团在声明中表示,已对相关账号的违规行为进行证据固定,报送给主管部门依法追责,这种企业主动维权的做法值得肯定。
从长远看,治理短视频卖惨产业链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出台更细致的《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职业人设类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平台方需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降低煽情内容的流量权重;用户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对明显煽动情绪的内容保持警惕。只有形成”内容生产-平台分发-用户消费”全链条的治理闭环,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透支社会信任的流量生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