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用”人情味”做商业,资本商超用”计算器”做生意,这就是差距。
在中国零售业的版图上,胖东来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家扎根河南的商超企业,没有疯狂的扩张,没有炫目的资本运作,却凭借极致的顾客体验和员工幸福感,成为行业标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被资本裹挟的连锁商超——它们追求规模、效率和短期回报,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零售业最本质的东西:人与人的连接。

一、创始人基因VS资本逻辑: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DNA
胖东来的独特之处,首先源于其创始人于东来的个人特质。这位从底层打拼起来的企业家,至今仍保持着创业初期的工作习惯:每天巡店、亲自参与选品、与一线员工交流。在许昌的胖东来门店,经常能看到于东来穿着工装与顾客聊天的场景。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让企业保持着高度的文化一致性。
反观资本驱动的商超,职业经理人的任期往往只有3-5年。一位不愿具名的零售业高管透露:”我们每个季度都要向董事会汇报增长数据,如果连续两个季度达不到预期,可能就要准备离职报告。”在这种压力下,砍成本、压供应商、缩减服务成为常态。某外资超市甚至被曝出”将生鲜区灯光调暗以节省电费”的极端案例。
更深层的差异体现在决策机制上。胖东来可以为一个商品的摆放位置讨论一周,而资本商超的店长们则被SKU周转率、坪效等指标追着跑。一位从沃尔玛跳槽到胖东来的店长说:”这里开会讨论最多的是’顾客会不会喜欢’,而不是’这个季度能赚多少’。”
二、员工幸福学:胖东来的”反效率”经营哲学
在人力成本高企的零售业,胖东来却坚持着看似”不经济”的人力政策:员工每天工作6-7小时,年休假长达40天,基层员工月薪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更令人惊讶的是,公司每年将80%的利润分配给员工。这种”反资本”的做法,却创造了行业领先的人效——胖东来单店坪效是永辉的2.3倍。
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在此得到完美印证:当员工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时,其工作效率和质量会显著提升。在胖东来,每个员工都被鼓励提出改进建议。去年,仅许昌时代广场店就采纳了员工提出的137项优化方案,包括为老年顾客设计的购物车挂钩、雨天提供的免费雨具等。
相比之下,某上市连锁超市的财报显示,其员工年流失率高达45%,培训一个新员工的成本相当于其3个月的工资。这种隐形的损耗,往往不会被计入KPI考核体系。
三、顾客体验的”毫米级”较量:藏在细节里的商业智慧
走进胖东来的生鲜区,会发现每个货架都配有放大镜,方便顾客查看商品细节;冷冻食品区设有”回温区”,避免顾客拿取时手部不适;甚至连购物车都分为7种型号,包括带婴儿座椅的、老年人专用的。这些看似微小的设计,背后是200多项顾客体验标准。
资本商超则更倾向于”可量化”的服务升级。某全国连锁超市2024年投入5亿元进行数字化改造,新增了30台自助收银机,却减少了20%的理货员。结果顾客满意度不升反降,因为找不到人询问商品信息。
更耐人寻味的是商品选择逻辑。胖东来的采购团队会为了一款辣椒酱尝遍17个品牌,而某些资本商超的选品会上,采购经理更关心的是”进场费多少””账期多长”。当商业谈判取代了品质把控,货架上的商品就变成了冷冰冰的利润载体。
四、扩张悖论:为什么胖东来不愿走出河南?
尽管多地政府抛出橄榄枝,胖东来至今只在河南开设了12家门店。于东来曾解释:”每个店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远了就照顾不好了。”这种克制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零售是关乎信任的生意,而信任需要时间沉淀。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则完全不同。某私募基金经理坦言:”我们投资连锁商超的标准很简单:单店模型跑通后,就要快速复制。估值=门店数量×单店价值。”在这种逻辑下,某品牌三年内新增了500家门店,同期顾客投诉量却增长了8倍。
五、新零售时代的启示:当算法遇到人情味
在电商冲击实体零售的今天,胖东来的成绩单令人深思:其线上销售额占比不足15%,但整体业绩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秘密在于它将数字化工具用于强化而非替代人的服务。比如开发”员工-顾客”匹配系统,让老顾客能联系到熟悉的导购;线上商城保留”不满意就退货”的线下政策。
反观某些大力转型线上的传统商超,虽然APP下载量惊人,但退货率高达30%。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他们把线下的问题搬到了线上——还是那套压榨供应商、玩弄价格套路的玩法,只不过换了个战场。”
六、商业向善:一种可能的新范式
胖东来模式最值得深思的,是其展现的商业新可能:一家不以上市为目标的企业,创造了比上市公司更健康的财务结构;一个不盲目扩张的品牌,获得了比全国连锁更强的用户粘性;一套不唯利润的制度,实现了更可持续的盈利。
这种”慢商业”的崛起,恰逢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贝恩咨询的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愿意为”有温度的服务”支付溢价。这意味着,胖东来式的经营哲学可能代表着未来: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之后,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关注人性价值的商业纪元。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胖东来与资本商超的分野,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较量。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讨论ESG(环境、社会、治理),胖东来早已用实践证明:商业的真谛不在财务报表的数字里,而在每个员工的笑脸中,在顾客拿起商品时的那份安心感里。这或许就是中国零售业历经电商冲击、资本狂欢后,正在寻找的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