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架中企飞机遭俄扣押:全球化商业架构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暴露,离岸注册与西方融资的‘双重身份’终成制裁战连带损伤。”
当俄罗斯海关人员将又一家中企租赁的客机拖入停机坪特殊区域时,这场因俄乌冲突引发的航空业地震已持续三年有余。最新数据显示,至少26架具有中资背景的租赁飞机被俄方扣留,涉及合同金额超20亿美元。这些飞机虽涂着中国企业的标志,却因复杂的国际租赁结构和避税安排,在俄罗斯的反制裁法律下沦为”无差别打击”的牺牲品。这场看似意外的资产冻结风波,实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商业活动面临政治风险的典型案例。

一、租赁飞机的”国籍困境”:注册地陷阱如何形成
被扣飞机的共同特征令人玩味——它们虽由中资企业实际控制,却全部注册在爱尔兰、英属维尔京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某涉事企业披露,其被扣的5架波音737均通过新加坡SPV(特殊目的实体)持有,这种结构可使综合税负降低37%。国际航空法专家指出,飞机注册地决定法律适用,当俄罗斯颁布第81号总统令宣布”对违约租赁飞机实施保全措施”时,这些挂着离岸牌照的资产便自动落入制裁范围。
更复杂的产权链条在于融资结构。调查显示,26架被扣飞机中,有19架涉及西方银团贷款,7架在伦敦保险市场投保。俄罗斯运输部在2024年评估报告中明确表示:”任何与制裁方有关联的航空资产,都将被视为潜在风险。”这种”宁可错扣,不可放过”的态度,使得即便100%中资控股但采用西方融资工具的飞机也难以幸免。
二、法律对冲:俄罗斯如何将飞机扣押”武器化”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建立在严密的国内法基础上。2023年生效的《航空运输保障法》第17条明确规定:对于因制裁方单方面终止合同造成的损失,俄方有权扣押注册在制裁司法管辖区的航空器作为履约担保。该法律巧妙利用了国际私法中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既然飞机物理位置在俄境内,俄法院便可依据本国法采取保全措施。
这种法律武器的杀伤力在具体案例中显现。某中企子公司通过爱尔兰租赁给俄航的3架A320,虽已支付全额保险赔款,但俄方法院仍以”保险合同适用英国法”为由拒绝放行。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教授伊万诺夫指出:”俄罗斯正在将私法争议上升为公法对抗,用扣押资产制造谈判筹码。”数据显示,俄方通过类似操作已迫使西方租赁公司达成17起秘密和解。
三、中企的”双重身份”困局:既是受害者也是结构共谋者
涉事中企的商业模式值得反思。这些企业普遍采用”中西双轨制”——在国内市场以纯中资形象运营,国际业务则通过离岸架构开展。某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其境外SPV聘用的律所正是专门为西方租赁巨头服务的”魔术圈”成员。这种设计本为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却在制裁来临时导致身份识别混乱。
俄罗斯工业与贸易部的内部文件显示,其判定”制裁关联方”的标准包括:注册地、融资来源、保险合同适用法、甚至审计机构是否在”不友好国家”注册。某被扣飞机因使用普华永道审计而进入扣留清单,尽管其股权结构显示为纯中资。这种”连坐”逻辑使得中企陷入既要国际化运营又要规避政治风险的悖论。
四、沉默的外交博弈:为何官方选择”战略模糊”
中国官方对此事的低调处理蕴含深意。商务部研究院专家透露,中俄已建立”航空资产处置工作组”,但谈判进展不对外公开。这种沉默至少有三重考量:避免破坏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基调;为后续可能的索赔保留法律空间;防止美国借机将次级制裁扩大至更多中企。
更微妙的平衡体现在司法互助领域。尽管中国未承认西方对俄制裁的合法性,但2024年新修订的《国际民事司法协助法》第12条明确规定:”对违反我国公共利益的司法请求不予协助”。这为拒绝西方要求中国协助追讨被扣飞机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避免直接否定俄方行为的合法性。
五、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法则:中企如何重构风险防火墙
这场危机暴露出传统国际商业架构的脆弱性。目前已有中企开始调整策略:某国有租赁公司将其新交付的20架C919全部注册在中国境内,并采用人民币结算和国内保险;部分民企则探索”中立国托管”模式,将飞机产权委托给阿联酋或哈萨克斯坦的信托机构。
法律界人士建议构建”三不”防护体系:不在制裁敏感地注册SPV、不依赖西方主导的融资保险网络、不采用可能触发连带责任的审计标准。正如某涉事企业高管所言:”当全球化退潮时,我们才明白所谓’国际惯例’的代价。”这场26架飞机的教训,或许正是中国企业走向真正独立自主的全球化2.0版本必须支付的学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