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市场年度交易额首次突破180亿元,创历史新高,市场扩容稳步推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正加速纳入交易体系。
2025年9月24日,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在与会者的期待中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碳市场年度成交额已达181.14亿元,创下自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碳交易机制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蜕变。

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突破478亿元。这些不断跳动的数字,记录着中国企业减排之路的每一个坚实脚印。
01 市场扩容:三大行业加速纳入,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报告披露,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正在加快推进。1334家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已正式公布,这些企业将很快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
“这意味着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将大幅提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表示,新行业的加入将使碳市场在促进减排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为确保平稳过渡,相关部门已建立起企业碳排放数据月度信息化存证制度。目前,新增行业的账户开立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为市场扩容打下坚实基础。
月度数据存证使得碳排放管理更加精细化。一家已参与交易的发电企业负责人形容:“就像有了‘碳账本’,每一笔排放都清清楚楚。”
02 市场活力:交易额创新高,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
181.14亿元——这一数字彰显了中国碳市场活力的显著提升。相比2023年,碳配额年度成交额增幅超过30%,反映出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碳资产正在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碳交易多年的能源集团碳资产经理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管理碳资产。
2023年度配额发放量与实际排放量基本平衡,缺口仅为0.55%。这一精细调控既保证了市场流动性,又确保了减排压力,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科学性。
03 机制创新:CCER抵销量激增,市场灵活性增强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使用情况,是观察碳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使用CCER进行清缴抵销的数量较上一周期增长超七成。
“这反映出企业减排手段更加多元化。”环境交易所专家分析,CCER需求的上升说明企业正在探索更经济的减排路径。
在湖北一家化工厂,通过沼气回收利用项目产生的CCER,不仅帮助公司完成了履约,还带来了额外收益。“碳资产变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该厂可持续发展负责人说。
市场机制的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一些企业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获取CCER,既减少了排放,又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04 制度完善:数据质量提升,市场透明度增强
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可靠的数据。报告指出,通过完善核算核查制度、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碳市场的数据透明度显著提高。
“每个排放单位都安装了连续监测系统,数据自动上传到监管平台。”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手段的升级为市场公平性提供了保障。
在江苏一家电厂控制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机组碳排放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必须准确无误。”电厂碳管理专员说。
严格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对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已查处多起违规案件,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信力。
05 国际接轨:深化多边合作,提升全球影响力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报告透露,下一步将深化国际碳市场合作,推动双边、多边自愿减排交易。
在不久前举行的气候峰会上,中国已表示愿意在尊重各自国情的基础上,开展碳市场对接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立场获得了欧盟、加拿大等多方的积极响应。
“中国碳市场的壮大,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新动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官员评价说。
随着“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推进,中国碳市场经验正在向更多国家分享。来自东南亚、非洲国家的代表团多次考察中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06 挑战与展望:迈向更加有效的碳市场体系
尽管成绩显著,但碳市场建设仍面临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如何防止碳泄漏,如何更好地衔接碳市场与其他政策工具,都需要继续探索。
专家建议,下一步应尽快将更多高耗能行业纳入市场,同时研究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五年是碳市场发展的关键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专家预测,随着市场成熟,碳价将更好地反映减排成本,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中心,大屏上的数字实时跳动。每一笔交易的背后,都是企业减排行动的真实写照。从最初试水到如今常态化交易,碳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钢铁、水泥等更多行业加入,这个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升。正如参会专家所言:“碳市场不仅是为了履约,更是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的重要信号。”在这个180亿元的交易额背后,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