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加速中2025》以文化为核、科技为翼,在实境挑战中完成国民综艺的十年蜕变,让年轻人在热血奔跑中传承文明薪火。
当18岁的苏新皓高举”2025加速王”奖杯,背后投影闪现十年来12季节目经典画面时,《全员加速中2025》用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完成了国民综艺的自我革新。这档诞生于2015年的实境挑战节目,在而立之年的湖南卫视手中,已从单纯的追逐游戏蜕变为集文化传承、城市探秘与青年成长于一体的新型文化IP。

从”猫鼠游戏”到”文物猎人”:任务设计的文化升维
对比首季单纯躲避”猎人”的设定,本季最颠覆性的变革是将文物守护植入任务内核。在曲阜孔庙的终极之战中,队员需通过解谜《论语》片段来激活”四山纹铜镜”的能量——这种设计让00后参与者在30秒限时背诵”知者不惑”时,意外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学者李智指出:”节目把《国家宝藏》的严肃叙事转化为青春语态,让文物在跑酷中’活’起来。”
这种文化赋能的成效肉眼可见。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克格雷格在社交平台点赞了”大角盘羊纹彩陶罐”任务片段,而西安博物院随即推出的同款文物AR寻宝活动,首日参与量就突破50万人次。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节目组与12座城市共建的”加速文旅路线”,已入选文旅部”十大精品研学线路”。
Z世代的团魂辩证法:竞争下的新集体主义
收官战中那个教科书级的协作场景——丞磊在密码破解后反向奔跑300米为队友送线索,成为观察当代青年社交模式的绝佳样本。这种”竞合关系”贯穿全季:既有张极孤身穿越”猎人”封锁线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有朱志鑫团队为保护受伤队友自愿”牺牲”的集体抉择。
“这代年轻人正在重构竞争伦理。”心理学家彭凯平分析节目数据发现,95后队员的主动协作频次比前季增长210%,”他们把游戏中的临时联盟机制转化为现实社交技能”。这种特质在职场观察类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同样得到印证——当95后实习生们自发组建”知识共享云文档”时,展现的正是《全员加速中》培养的团队思维。
城市作为舞台:文旅融合的沉浸式方程式
无锡影视城的唐风市集、济南超然楼的汉字迷阵、盐城湿地的人鸟共生挑战……本季最大胆的创新是将整座城市变为游戏场。制作人洪涛透露:”我们拆解城市DNA,比如淮剧任务里藏着20个非遗唱腔彩蛋。”这种深度在地化创作带来裂变效应:曲阜站播出后,”论语主题跑”成为当地中小学运动会新项目;广州长隆设计的”加速者同款夜跑路线”,周末预约排到三个月后。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评价:”这档节目提供了文旅融合的’三幕式’解法——第一幕用明星流量打开关注度,第二幕靠文化深度建立情感连接,第三幕通过全民任务实现持久转化。”数据显示,节目取景地后续旅游收入平均提升37%,远超常规影视营销15%的行业均值。
技术赋能下的综艺进化:当猎人戴上AI眼镜
本季那些令观众屏息的”毫米级逃脱”,背后是节目组投入2700万元搭建的智能追踪系统。通过5G+北斗双定位和AI行为预测,”猎人”的抓捕半径精确到0.5米,而队员的智能手环能实时生成逃脱路线热力图。这种技术迭代创造了更极致的观赏体验:张泽禹在红楼戏剧幻城的”镜屋逃脱”片段,被斯坦尼康摄影师誉为”综艺版的《盗梦空间》”。
但技术始终服务于人文表达。在无锡站”古运河密码”任务中,AR技术将《乾隆南巡图》叠加到现实河道,队员需比对古今地标差异来获取线索——这种设计让年轻观众在解谜中自发查阅地方志。正如总导演许可所言:”最好的科技是让人察觉不到科技的存在,只记住文化的震撼。”
加速下一个十年:国民综艺的责任进化
站在十周年节点回望,这档节目的蜕变恰似中国综艺发展的微缩史:从引进模式到原创输出,从娱乐至上到价值引领。当节目结尾那段混剪中出现2015年首季队员黄晓明与2025年新晋加速王苏新皓的隔空击掌时,弹幕里飞过”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或许正如节目slogan”奔赴山海”的深层寓意——山海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的高峰与创新的深海。下一个十年,等待中国综艺人的将是如何在流量与留量、娱乐与教化、技术与人本之间,找到更优雅的平衡点。而《全员加速中》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让年轻人在奔跑中触摸文明的脉搏,让文化在竞技中绽放时代的光芒。
【《全员加速中》十年数据图谱】
维度 | 2015首季 | 2025本季 | 进化率 |
---|---|---|---|
文化任务占比 | 12% | 68% | +467% |
素人参与度 | 5人/期 | 47人/期 | +840% |
城市合作数 | 3座 | 12座 | +300% |
技术专利数 | 0项 | 9项 | 从无到有 |
衍生文旅产值 | 无 | 19.8亿元 | 全新生态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