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城》开播:单霁翔姚安娜探访丹寨蜡染,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文化体验真人秀《非遗之城·宝藏季》开播,首期节目由单霁翔与姚安娜探访贵州丹寨,体验苗族蜡染技艺,展现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9月24日,优酷推出的文化体验真人秀《非遗之城·宝藏季》正式开播。首期节目中,文化学者单霁翔与青年演员姚安娜深入贵州丹寨,开启了一场关于苗族蜡染技艺的探索之旅。这场跨越年龄与背景的合作,正悄然掀起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全新对话。

01 蜡刀下的创世史诗:在蓝白之间寻找苗族记忆

清晨的丹寨县飘着细雨,76岁的蜡染传承人张义苹正在工作室里准备特殊的“画布”——她用枫树汁和牛油熬制的蜡液,温度需精确控制在80度。单霁翔俯身观察着蜡刀蘸取蜡液的每个细节,而姚安娜则被墙上那幅描绘苗族创世神话《蝴蝶妈妈》的蜡染作品深深吸引。

“每一笔蜡迹都是我们民族的口述史。”张义苹将蜡刀递给姚安娜时解释道。在她指导下,两位嘉宾尝试在土布上绘制蝴蝶纹样——这是苗族蜡染最古老的图腾,象征着生命起源。

单霁翔的笔触沉稳谨慎,而姚安娜的线条则充满现代感。这种差异恰好诠释了节目组的初衷:不同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蜡染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单霁翔在体验后感慨,“当年轻人亲手绘制这些古老纹样时,文化传承便发生了。”

节目组特别记录了蜡染的复杂工艺:从画蜡、浸染到去蜡,需经过整整十二道工序。最令人惊叹的是,苗族妇女从不打草稿,所有图案都记在心里。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让非遗技艺带着手作的温度延续千年。

02 非遗新视角:从“抢救性保护”到“可持续传承”

《非遗之城》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文化节目“博物馆式”的记录方式,通过嘉宾深度参与和真实互动,展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可能性。

在丹寨的集市上,姚安娜发现当地年轻人开设的蜡染工作室正在尝试创新: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服饰结合,开发出蜡染笔记本、手机壳等文创产品。26岁的苗族姑娘杨美芳告诉镜头:“我们不仅传承技艺,更要让蜡染走进日常生活。”

这种转变正是单霁翔多年来倡导的“活态传承”理念的实践。作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他始终强调:“非遗保护不是将技艺封存在展柜中,而是要让它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节目中还展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案例:当地中学将蜡染纳入美术课程,孩子们设计的动漫角色蜡染T恤在电商平台月销千件。这种“非遗+电商”的模式,为传统技艺找到了市场化路径。

03 科技赋能:当AI遇见千年蜡染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创新性地引入了AI技术。通过阿里妈妈万相营造的AIGC工具,苗族创世神话《蝴蝶妈妈》被制作成AI视频,将古老的图腾与现代数字艺术完美结合。

视频中,蜡染的蓝白色调幻化成流动的星河,蝴蝶纹样在屏幕上振翅飞舞。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思路。

“科技不是传统的敌人,而是最好的翻译官。”节目制片人表示,“通过AI技术,我们让年轻人以更熟悉的方式理解非遗之美。”

在后续节目中,这种创新尝试将继续深化。在重庆荣昌站,观众将看到3D打印技术如何与传统陶艺结合;在南阳玉雕单元,AR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触摸”玉雕的每个细节。

04 平台聚力:构建非遗传播新生态

《非遗之城》的背后,是优酷“非遗100城计划”的宏大布局。该计划旨在通过平台资源,构建非遗传播的可持续生态。

“我们不仅要记录非遗,更要打造非遗IP。”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表示,平台将联合设计院校、文创企业共同开发非遗衍生品,让传承人获得实际收益。

作为节目独家冠名方,阿维塔汽车也展现出企业参与文化保护的新思路。该品牌设计总监透露,他们正与蜡染传承人合作,将传统纹样融入汽车内饰设计。“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设计灵感的源泉。”

这种“平台+品牌+文化”的共创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商业力量注入,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持续的发展动力。

05 轻叙事重体验:文化节目的破圈尝试

《非遗之城》采用轻快活泼的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观看门槛。节目中,单霁翔与姚安娜的互动充满趣味:在学习蜡染时,姚安娜不小心将蜡液滴在手上,单霁翔幽默地安慰:“这下你真正与蜡染融为一体了。”

这种轻松的氛围,让非遗技艺变得可亲可感。节目还设置了多个体验环节:嘉宾需要完成蜡染作品,参与当地民俗活动,甚至挑战用非遗技艺设计现代服饰。

“文化节目不应该是说教式的。”总导演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让年轻人自发地爱上非遗。”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组在社交媒体发起了#我的非遗初体验#话题,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非遗故事。上线仅一天,该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000万,显示出年轻群体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

​当单霁翔和姚安娜共同完成的那幅蜡染作品在镜头前展开,蓝白相间的蝴蝶纹样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这不再是非遗保护的悲情叙事,而是一场充满希望的文明对话。《非遗之城》正在证明:古老技艺从未远离我们,它们只是等待被这个时代重新发现。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