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向阿根廷大豆,20船订单背后的全球农业权力转移

中国在两天内向阿根廷采购约130万吨大豆,引发美国农业界担忧,此举将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如果中国的需求消失了,很难找到替代方。”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查德·哈特的感慨道出了美国大豆产业的集体焦虑。就在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后,中国买家在两天内迅速订购了20船、约130万吨阿根廷大豆。

这一消息传到美国,北达科他州共和党众议员朱莉·费多查克气愤地表示:“这对北达科他州的大豆种植者来说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果。”

01 阿根廷政策变革引发采购潮

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谷物、牛肉、家禽肉等农产品出口预扣税,这一政策旨在推动该国农业部门增加出口,吸引更多美元流入以稳定本币汇率。政策出台后,国际市场反应迅速。

路透社24日援引两名贸易商消息称,自阿根廷政策公布以来,中国买家已订购约20船大豆。一名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国际贸易商透露,这批订单中大部分将在11月装运,约20%将于明年4月新一季阿根廷大豆收获后装运。

两名亚洲交易员表示,这批订单包括新旧两季大豆,定价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大豆合约溢价每蒲式耳2美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对中国压榨企业颇具吸引力。中国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文申指出,阿根廷大豆在华压榨利润可达每吨约200元人民币。

“在阿根廷政策于10月31日截止或其70亿美元配额用完之前,中国很可能进一步加快从阿根廷采购。”王文申分析认为,这将帮助填补中国11月至次年1月的供应缺口,同时“进一步减少市场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02 美国豆农的忧虑与不满

中国转向阿根廷大豆采购的消息在美国农业州引发强烈反响。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至今未订购一丁点儿美国秋季收获的大豆,这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俄亥俄州农业局发言人泰·希金斯告诉Axios,这对该州农民来说是一件“麻烦事”。“人们越来越担心,随着收成的增加,玉米和大豆的市场将不再像以前那样繁荣,这将对商品价格和农民的利润造成进一步的下行压力。”

美国北达科他州共和党众议员朱莉·费多查克的言论更为尖锐。她心酸地表示:“非常不幸的是,当美国在帮助阿根廷稳定经济时,他们却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削弱了特朗普总统与中国的谈判。”

事实上,美国豆农面临的困境部分源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总裁丹·巴斯估计,若中国在今年11月中旬前仍不进入美国大豆市场,美国对华大豆销售损失总量可能高达1400万至1600万吨。

03 全球大豆贸易格局重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约1亿吨。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大豆贸易格局。过去,美国是中国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去年,中国进口的大豆超过70%来自巴西,这一数字是15年前的两倍。如今,阿根廷也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逐渐转向南美供应商,这一趋势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日益明显。

“我们的整个生产体系都是围绕中国需求建立的,”艾奥瓦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查德·哈特表示,“如果中国的需求消失了,很难找到替代方。”

大豆出口下降对美国农业州的影响已超越农田,波及制造业、保险和物流等多个产业。艾奥瓦州立大学7月发布的研究模型显示,该州大豆市场每年的规模为58亿美元,如果当前的冲击持续下去,潜在损失可能达2亿美元。

04 阿根廷经济困境与机遇

阿根廷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本月初一场不利于米莱政府的地方选举后,阿根廷金融市场陷入动荡。9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为稳定阿根廷金融,美国已准备好以“大规模有力”行动为阿根廷提供金融支持。

同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暂时取消农产品出口预扣税,这一政策直接促成了中国的大规模采购。对阿根廷来说,农产品出口是获取美元外汇的重要途径,而美元外汇对于稳定比索汇率至关重要。

阿根廷农民目前正在收割秋季大豆,中国的大量订单将为该国带来急需的外汇收入。贸易商表示,来自阿根廷的大豆有助于填补中国潜在的供应缺口,同时为阿根廷经济注入活力。

这一贸易动向不仅体现了农产品贸易的流动性,也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随着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变化,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贸易关系,以寻求最大利益。

大豆贸易的转向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国际关系的一面镜子。​​当美国议员指责阿根廷“背刺”时,或许更应思考:在全球化贸易中,从来没有永远的客户,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国买家选择阿根廷大豆,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商业决策,却折射出世界农业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