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日配送1.4亿份的时代来临,校园餐为何还要困在“统一食堂”的旧模式中?
破解校园餐难题需打破统一供餐垄断,借助成熟外卖市场赋予家长选择权,以竞争提升品质与安全。
2025年9月,一则关于校园午餐的新闻再次引发热议。有家长晒出孩子午餐照片:色泽暗淡的炒青菜、干瘪的炸鸡块、黏成一团的米饭,配文“30元一份的‘营养餐’,孩子一口没吃”。评论区迅速沸腾,无数人分享着类似经历——“小时候的味道”滤镜被现实击得粉碎。

一、怀旧滤镜背后:校园餐的“难吃”从未改变
七零后、八零后怀念的“小时候的味道”,本质是物质匮乏时代对饱腹的朴素满足。而今,当家庭餐桌日益丰富,校园餐却仍在原地踏步:淀粉丸子冒充狮子头、腥味扑鼻的冷冻鱼、添加剂过多的预制菜……甚至爆出“垃圾桶装饭菜”“剩菜喂学生”等极端事件。
怀旧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校园餐的困境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弊病的缩影——行政垄断下的统一采购、集中供应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品质与安全的需求。
二、严监管悖论:越“管”越垄断,越垄断越难管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后,总有两板斧:严惩责任人与加强监管。但现实是:
- 准入门槛提高:证照要求繁杂,中小餐饮企业被排除在外;
- 招投标非市场化:背景强大的巨头瓜分市场,形成“新型垄断”;
- 监管成本飙升:教育部门有限的人力要面对巨无霸供应商,力不从心。
结果却是:寡头企业凭借垄断地位缺乏改进动力,食品安全风险反而集中化——一旦出事,波及成千上万学生。
三、破局思路:为什么不能把选择权还给家长?
在外卖日配送1.4亿份、其中40%集中于四大一线城市的今天,校园餐完全可依托现有配送网络实现市场化供给:
- 需求匹配:四大一线城市中小学生约1000万人,若以外卖形式配送,日均增加250万单(按4人一单计),仅占现有配送量的4.4%,产能完全可覆盖;
- 安全可控:政府制定营养与安全标准,平台审核入驻商家,监管从“盯企业”转为“盯标准”;
- 竞争激活品质:难吃的餐厅被家长用脚投票,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事实上,77%的团餐消费来自在校学生,而他们的父母早已通过外卖自主选择午餐——为什么孩子不行?
四、质疑与回应:开放市场真的更危险吗?
反对者常提两点顾虑:
- 分散配送增加安全风险? 实则现行集中供应模式将风险高度集中:一家巨头出事,全城遭殃。而市场化模式下,风险分散于众多商家,单一问题影响范围有限,且平台评分机制可快速淘汰劣质企业。
- 家长缺乏选择能力? 现有外卖平台已形成成熟的信息透明机制(评分、销量、食安公示),家长完全具备判断能力。更何况,谁比父母更关心孩子吃得好不好?
五、路径探索:政府角色从“包办者”转向“守夜人”
改革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重构责任框架:
- 标准制定者:卫健委、教育部联合制定营养与安全底线标准;
- 平台监督者:要求外卖平台设立校园餐专区,审核商家资质;
- 信息公示者:建立黑名单制度与违规退出机制;
- 补贴发放者:对低收入家庭直接补贴,而非补贴供应商。
如此,政府从疲于奔命的“救火队”,转型为规则维护者,真正降低监管成本。
六、未来图景:一碗午餐里的教育启示
校园餐不仅关乎吃饱吃好,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 自主选择:孩子参与决策,培养独立意识;
- 市场竞争:优质企业获得回报,形成正向激励;
- 社会共治:家长评价、平台约束、政府监督,构建多元治理网络。
这或许比任何德育课本都更能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公平。
结语:告别“食堂思维”,迎接舌尖上的革命
当成年人已享受外卖带来的便捷与自由,孩子却仍被困在统一配餐的“食堂时代”,这不仅是一种制度滞后,更是对儿童权益的忽视。
破解校园餐难题,无需舍近求远“借鉴国外”,而是立足中国实际:用我们最发达的外卖网络,最活跃的市场竞争,最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孩子打造一碗真正好吃、安全的午餐。
唯有打破垄断桎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才能让校园餐从“童年噩梦”变成“童年味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