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梯田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生态文化共舞演绎少数民族共富之路。
立秋时节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正在上演一场自然与人文的绝美对话。2025年8月,当无人机航拍镜头掠过苗山深处,黄绿相间的梯田如大地指纹般盘旋山间,与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缥缈的晨雾共同勾勒出一幅动态的乡村振兴画卷。这片被网友称为”云端仙境”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和文化韧性,书写着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千年梯田的现代农业革命】
在四荣乡归报屯,63岁的苗族农人贾老岩站在自家梯田埂上,手机里正显示着稻田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土壤含水率21%,氮磷钾含量均衡”。这些由广西农科院研发的智能监测设备,已覆盖融水1.2万亩梯田。与祖辈”看云识天气”不同,新一代苗民通过”智慧农业APP”就能精准掌握农时。2025年,融水特色稻种”香糯18号”亩产突破4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30%,却仍保持着零化肥农药的种植标准。这种”现代科技+传统农耕”的融合,让千年梯田焕发新生。
【吊脚楼里的文旅新经济】
白云乡瑶口村的吊脚楼群,清晨总被相机快门声唤醒。这些曾被年轻人遗弃的老木楼,如今变身网红民宿”云上人家”,房价高达每晚1280元仍一房难求。村民潘晓梅将祖传的织锦技艺转化为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制作苗绣文创产品,单此项每月增收超8000元。融水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量达87万人次,同比增长215%,带动农产品销售1.2亿元。吊脚楼不再只是居住空间,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
【云雾间的生态价值转化】
在安太乡小桑村,村民杜文锋的”青山银行”存折显示着最新数字:管护5亩森林获碳汇收益320元,种植石斛获生态补偿280元。融水创新推出的”生态存折”制度,将森林覆盖率91.6%的绿色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2025年,全县林业碳汇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林下经济产值达3.8亿元。晨雾缭绕的青山不仅是风景,更是实打实的”绿色提款机”。
【多彩非遗的年轻化表达】
夜幕降临,杆洞乡的芦笙广场上,25岁的韦志杰正用电子芦笙演奏改编版《苗山神韵》。这支融合苗歌与电子音乐的跨界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获赞超200万。融水非遗保护中心实施的”新匠人计划”,已培养43名像韦志杰这样的年轻传承人。他们开发的苗绣纹样数字藏品、蜡染体验盲盒等新产品,让古老技艺走进Z世代生活。2025年,融水非遗相关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交通末梢的开放突围】
曾经”对面能说话,握手走半天”的融水山区,如今被286公里新改建的农村公路串联。大年乡的冷链物流中心,每天有3吨高山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更令人惊喜的是,通过”无人机快递网络”,最偏远的同练瑶族乡也能实现24小时送达。交通巨变带来发展质变:2025年融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4.3亿元,是2020年的7倍。
站在海拔800米的培秀村观景台俯瞰,梯田如镜映照着蓝天,吊脚楼炊烟袅袅,盘山公路上旅游大巴穿梭不息。这幅”丰”景画的背后,是融水人探索出的”生态保值、文化增值、科技赋能”发展新路。当都市人追逐”诗与远方”时,大山里的苗寨正用最朴实的智慧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复制,而是在守护根脉中开创的另一种现代性可能。正如归报屯村口那块石刻所言:”留得住青山,看得见乡愁,赚得了钞票——这才是新农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