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记者李忠宇因工作耽搁住院治疗,突发心梗离世,用生命警示健康不容忽视。
2025年9月20日,一个平常的周六上午,中原石油报社原副总编辑、河南省首届十佳记者李忠宇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逝世,年仅56岁。消息传来,无数同行、朋友和学生为之震惊与悲痛。在他的朋友圈里,还留着9月2日晚与友人小酌时的约定:“十一后再聚”。谁能想到,这场相聚再也无法实现。

一、才华横溢的新闻人,戛然而止的生命
李忠宇不仅是中原石油报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更是一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国企业新闻奖一等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曾带领记者团深入中原油田海外项目采访报道,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在中原油田,他被公开聘任为政研文秘和新闻专业高级专家,是公认的行业翘楚。
他的校友、同行邓红超曾在《语文报》上发表文章,称李忠宇是自己记者梦的榜样。在朋友们的记忆中,他永远是那个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朋友真诚相待的“忠宇兄”。
二、医生的警告与工作的重担:一个无法挽回的选择
最让朋友们痛心的是,李忠宇的离世本可避免。据挚友透露,在此前的体检中,医生已经发现他的心脏存在问题,明确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然而,面对工作的重压与事业的牵挂,他选择了吃药维持,将住院的时间一推再推。
“这段时间工作太忙”———这是多少中年人在健康与工作之间做选择时最常说的理由。他们总是相信,工作稍缓一些就能去医院,手头的重要项目结束后就能休息,却不知道,身体不会一直等待。
三、生命的警示:中年群体的健康困境
李忠宇的离去,折射出当代中国中年群体普遍面临的健康困境。56岁,正值事业成熟、经验丰富的黄金时期,也是单位的中流砥柱和家庭的顶梁柱。正是这个群体,最容易忽视健康预警,陷入“拼命三郎”的工作模式。
新闻工作者尤其如此。长期伏案写作、熬夜赶稿、高强度脑力劳动、精神持续紧张……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再加上对自身健康的忽视,让许多新闻工作者处于健康风险之中。
四、生命的价值排序:没有健康,一切归零
在中原油田的同事群和社交媒体上,悼念之余,最多的是关于健康的反思:“身体是第1位的,没有身体什么都归零”、“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不能忽略健康”……
这些话语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血泪的教训。李忠宇的离去再次提醒我们:在事业与健康的天平上,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完全倾向于工作;在责任与健康的选择中,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事业负责的前提。
五、生命的纪念:最好的方式是更好地活着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纪念李忠宇这样优秀的新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浸在悲痛中,而是从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健康:
- 定期体检,重视体检结果,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
- 工作再忙,也不能忽略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 合理分配时间,给健康留出空间,给生活留出余地
- 调整心态,认识到“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李忠宇的突然离去,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在哀悼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也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更好地活着,更珍惜地活着,更负责任地活着。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不能重来。别让明天的忙碌,成为今天忽视健康的理由;别让重要的工作,成为永远错过健康的借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都学会偶尔放慢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关爱自己的健康。
因为,没有任何工作值得用生命去交换;没有任何事业值得以健康为代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