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湍急,夜色昏暗。
2025年7月25日晚8点,西安高陵区渭河岸边,一声急促的呼救陡然撕裂了夏夜的宁静——“救命啊!有孩子掉水里了!”

话音未落,一个黑衣身影已毫不犹豫地冲出。他猛地甩开妻子的手,只急促地留下一句:“老婆,你把孩子看好,我去救人!”
随即转身,奔向堤岸,纵身跃入那片黑沉沉的河水。
他叫李静毅,34岁,一名来自陕西商洛的普通电焊工。
那一刻,他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甚至没有多看一眼身后紧紧拉着他衣角的六岁儿子。
他跃入的不仅是渭河冰冷湍急的浊流,也是一个陌生家庭最后的希望,一个生与死瞬间交织的战场。
一、“我去救人!”——最后一声叮嘱,成了永别
那个晚上,李静毅正和妻儿在渭河边散步。夏风微凉,河水奔涌,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正悄然逼近。
突然传来的哭喊声让所有人怔住——一个男孩被水流卷离浅滩,正在河中挣扎!
李静毅几乎本能般地反应。他一把将怀里儿子的手塞给妻子,语气急促却异常坚定。妻子后来回忆:“他那个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就好像在说:‘我必须去’。”
他迅速脱下鞋子、扔下手机,大步冲向河岸。有目击者称,他甚至没有试探水深,就直接扑进了河里,逆着水流拼命向孩子靠近。
黑暗之中,他几次被急流冲得踉跄,却始终高举双手,奋力托举起那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在最后关头,他拼尽力气将孩子推向赶来接应的市民。孩子得救了。
而李静毅自己,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漩涡猛然吞没,再也没能浮出水面。
二、“他就是这样的人”——沉默的英雄,最后的电焊工
李静毅生前是一名电焊工,每天与钢铁、火星为伴,沉默而坚韧。
在妻子眼中,他手艺好、人实在,“谁家门窗坏了、护栏锈了,找他帮忙从来不要钱”。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一家三口租住在三十平米的老房中,可他常说:“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六岁的儿子至今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总是仰着头问妈妈:“爸爸去哪了?他什么时候回家?”
妻子只能紧紧抱住孩子,泪流满面地说:“爸爸去当英雄了……”
在工友和邻居们的记忆里,李静毅平时话不多,可做起事来特别认真。他焊接的活又细又牢,大家都愿意找他。没人想到,这个沉默瘦弱的男人,竟在关键时刻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勇气。
三、彻夜搜救与千人送行:一座城的敬意与哀悼
事发后,公安、消防、应急救援等百余人迅速集结,展开彻夜搜救。
渭河水情复杂,暗流漩涡遍布,救援人员一寸一寸地摸排,直至次日凌晨,才在落水点下游十几米处的河底漩涡坑中找到李静毅的遗体。
他安静地沉在水中,仿佛只是累了,睡着了。
消息传开后,无数市民自发前往渭河岸边献花、点灯。有人写下卡片:“你救了别人的孩子,全城人都会记住你的孩子。”
7月31日,李静毅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许多与他素未谋面的西安、商洛市民纷纷前来送行。他们说:“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致敬。”
很快,各级政府也行动起来。西安、商洛两地紧急慰问家属,落实抚恤政策;2025年8月,李静毅被追授为见义勇为“陕西好人”;近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他更被正式评定为烈士。
四、英雄之后:生命托举,不止于一次救援
李静毅走了,但他用生命完成了一次超越平凡的托举。
他救起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人间值得”的笃定。
在当今容易被质疑“好人难做”的时代,李静毅的选择无声却震耳欲聋——他没有权衡利弊,没有计较得失,甚至没有想过“我能不能回来”。
他那句“我去救人”,成了留给世间最后的告白。
如今,渭河水依旧奔流,夏夜的风仍拂过河岸。
只是那个晚上之后,许多人的心里多了一座无名碑,碑上刻着一个普通电焊工的名字,和他毫不犹豫冲向危险的背影。
他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个丈夫;他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位英雄。
他再也回不了家,但他让另一个孩子……回了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