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泰国店陷”抄袭”争议,同一设计公司操刀引质疑,网络水军疑云再掀商业竞争暗战。
2025年8月,泡泡玛特泰国新店因被指”抄袭”名创优品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设计风格登上热搜,一场由网友爆料、设计公司回应、疑似网络水军介入的罗生门事件,将商业设计版权、品牌营销竞争、网络舆论操控等议题推向公众视野。这场看似简单的”撞脸”争议背后,折射出中国品牌出海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商业生态。

一、设计争议:同一设计公司的”双生花”困局
事件起源于社交平台曝光的对比图:泡泡玛特泰国店与名创优品MINISO LAND均采用高饱和度色彩模块、流动线条划分区域、IP分区展示等设计元素,相似度引发网友质疑。但随后剧情反转——泡泡玛特回应称两家门店的设计单位均为唯想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该公司曾操刀泡泡玛特上海全球旗舰店,后被名创优品聘请设计MINISO LAND。
这一回应将矛盾焦点转向设计行业的普遍现象:同一团队为竞品品牌服务是否合规?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设计师在合同中未签署竞业限制条款,且未直接复制独创性设计,则难以认定侵权。但消费者心理学研究显示,相似设计可能导致品牌认知混淆,这正是名创优品2024年推出MINISO LAND时强调”乐园式体验”作为差异点的原因。
二、300元一条的”黑公关”疑云
事件另一引爆点是有网友爆料,称有人以300元/条的价格招募粉丝过万博主发布”泡泡玛特抄袭名创”内容,并提供统一话术模板。虽然相关链接迅速失效,但截图中要求的核心表述——”视觉、逛感高度相似””疑似抄袭”等,已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诋毁的界定要件。
这种”付费差评”模式在电商领域并不新鲜。2024年某国产手机品牌就曾被曝光购买水军攻击竞品,最终法院判决其赔偿500万元。泡泡玛特此次事件若查证属实,涉事方可能面临更严厉处罚——2025年7月刚修订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明确将”组织虚假测评”列为违法行为,最高可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
三、品牌出海的”设计本土化”悖论
更深层矛盾在于中国品牌出海时的文化适应策略。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均选择泰国作为东南亚首站,且都主打”年轻化””IP化”路线。市场研究显示,东南亚消费者对高饱和度色彩、互动式陈列接受度较高,这导致两家品牌在设计上不约而同倾向”网红风”。
但这种趋同化可能削弱品牌辨识度。对比日本熊本熊、韩国Kakao Friends等IP的全球化路径,其线下店均坚持强烈的地域文化符号。泡泡玛特此前在上海旗舰店融入石库门元素,为何泰国店却走向”安全但平庸”的设计?这反映部分中国品牌在海外仍陷于”流量优先”思维,缺乏长期文化输出规划。
四、法律与商业伦理的双重拷问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的分析点出事件核心:法律上需认定设计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而商业伦理上需审视竞争手段是否正当。值得关注的是,名创优品至今未公开回应,泡泡玛特则强调”正在核查水军问题”,双方似乎都试图避免直接冲突——毕竟两家企业有共同投资人,且都在筹备IPO关键期。
这场风波暴露出新兴产业的三重困境:
- 设计版权保护滞后:现行法律对”风格相似”难界定,导致维权成本高;
- 网络营销灰色地带:自媒体时代,付费引导舆论已成潜规则;
- 品牌价值观缺失:部分企业将”快速复制”视为出海捷径,忽视原创力建设。
结语:从”撞脸”到”撞心”的品牌升级
事件终会平息,但留给中国品牌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消费者开始厌倦千篇一律的”ins风”店铺,当海外市场对”Made in China”的期待从价格优势转向文化魅力,企业或许该重新审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门店有多”网红”,而在于能否用独特设计讲述品牌故事。
正如设计界元老原研哉所言:”模仿形式只会得到赝品,理解本质才能创造价值。”泡泡玛特们要赢得的不仅是眼球经济,更是一场关于原创精神的马拉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