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1177万维吾尔族人。他们中既有典型的东亚面容,也不乏深目高鼻的印欧特征,偶尔还能见到金发碧眼的独特样貌。这种多样化的外貌特征,引发了许多人对这个民族起源的好奇与探索。

01 历史溯源,从贝加尔湖到塔里木盆地
2020年人口数据显示,中国维吾尔族总人口达1177万,位居中国少数民族第三位,其中99%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和田与阿克苏三地。
维吾尔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一世纪末,这些先民逐渐向南迁徙,与当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民族曾拥有诸多称谓:秦汉时期称丁零,魏晋改称铁勒,北魏时叫袁纥,隋朝称韦纥。
到了唐宋时期,“回纥”和“回鹘”这两个名字随着强大汗国的建立而广为人知。元朝时他们被称为“畏兀儿”,清朝末年又写作“威武尔”,直到1934年才正式定名“维吾尔”,这个词在民族语言里意为“团结”“联合”。
02 祖先容貌,回鹘人的蒙古人种特征
唐代文献记载回纥人“貌不类胡”,即其外貌与具有白种人特点的“胡人”截然不同。古代阿拉伯文《亚米尼史》一书描述回纥人是“宽脸庞,小眼睛,扁鼻子,少胡须”。
新疆吉木萨尔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中的回纥供养人壁画也显示,回纥人“均方圆脸,弯眉,鱼形细眼,小口,鼻子低而阔”,男性面部都“无胡须或很少胡须”。这些证据一致表明,回纥人在体质形态上表现为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
03 塔里木原住民,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
在回纥人来到塔里木盆地以前,这里的原住居民已经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史籍记载:“自高昌(吐鲁番)以西诸国人皆深目高鼻”。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从今若羌到和田)则有羌人分布,这些羌人与甘青、西藏地区的羌人连成一片。
国际学界对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所用语言文字的研究表明,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人迁来以前,塔里木盆地居民共有7种语言、21种文字。整个盆地都没有维吾尔语言和文字,佛教是当时各绿洲流行的宗教。
04 民族融合,文化语言的同化与转变
西迁的回纥人进入塔里木盆地后,从东、西两端向盆地中心发展。到公元1006年,灭亡了盆地内原住居民最后一个王国——于阗国。从此,原住居民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开始讲维吾尔语,用回鹘文。
在这个过程中,回纥人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游牧文化而接受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转变成了绿洲农业民族。这种双向的文化融合,为现代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5 关键时期,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形成
喀喇汗王朝时期是维吾尔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一种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逐渐形成。随后的叶尔羌汗国时期,汗国的统治民族蒙古人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基本上都融入维吾尔族中。
正是在这一时期,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两个文化政治区逐步融合在一起,慢慢形成了现代的维吾尔族。这种复杂的融合过程也解释了为何同为维吾尔族,却有着各异的长相特征。
06 遗传密码,揭示四方向人群的融合
现代遗传学研究揭示,维吾尔族人群的遗传成分主要起源于欧亚大陆上四个方向的已分化人群:现代东亚人、西欧人和西伯利亚人。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在遗传上呈现“东北-西南分化”的特点,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南北疆”划分。
来自东部的遗传成分在东北维族人群中要显著高于西南维族人群,并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来自西部的遗传成分则正好呈现相反的趋势。
07 多样面貌,印欧文明的遗传印记
维吾尔族人中黑发黑眼白肤的特征,可追溯到汉朝活跃在中亚的塞人。他们是雅利安人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民族。如今喀什、莎车等地的绿洲,正是当年塞人建立的城邦所在。
更令人称奇的金发蓝眼特征,源自更早东迁的吐火罗人。这些与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相近的欧洲族群,为维吾尔族基因库增添了独特的欧洲元素。
语言上,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是“近亲”,后来吸收了不少汉语、波斯语等语言要素,形成了如今维吾尔语的丰富形态。
维吾尔族的形成史,是一部东亚农耕文明、北方游牧文化与西方印欧文明的相遇与融合史。这种融合并未消解他们的身份认同,反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今天,当我们看到维吾尔族人多样化的面容特征时,实际上是在目睹一部跨越千年的民族迁徙与文明交融的活历史。每一张面孔,都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见证,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的缩影。
从贝加尔湖到塔里木盆地,从游牧到农耕,从多种信仰到伊斯兰文化,维吾尔族的历史就像一条汇流多支的河流,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共同体。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最佳注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