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不是教育,而是伤害的代际传递;真正的管教应当以尊严而非恐惧为底色。”
广东惠州商场监控拍下的画面令人揪心:一名成年男子对幼童实施连续暴力——脚踹头部、拖行、甚至往柱子上撞击。这段1分50秒的视频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最终以妇联”批评教育”和家长”表示悔意”的通报告终。然而,这场看似平息的风波背后,却折射出中国家庭教育中根深蒂固的暴力逻辑与制度性困境。当”管教”成为施暴的遮羞布,我们需要追问:为什么在2025年的今天,体罚仍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教育手段?

视频中那个被拖行的孩子,身体检查或许”状况良好”,但心理创伤如何量化?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暴力管教造成的隐性伤害往往持续终生。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表明,长期遭受体罚的儿童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出现结构性改变,直接影响情绪调节与认知能力。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重复暴力行为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倍。惠州这位父亲的行为,很可能源自他童年接受的”棍棒教育”——暴力就像遗传病,在代际间不断传递。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失。妇联通报强调将”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但现实是,我国每10万人口仅有2.3个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且多集中在发达城市。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家长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暴力管教在部分地区仍是主流。笔者曾走访某县城幼儿园,超过60%的家长承认”偶尔打骂”,理由是”老一辈都这么教”或”讲道理孩子不听”。当教育退化成本能反应,暴力就成了最便捷的”教育工具”。
法律层面的矛盾同样突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体罚,但《家庭教育促进法》又规定父母有”教育惩戒权”。这种模糊表述在实践中常被扭曲——2024年上海某法院审理的虐童案中,被告律师就以”适度惩戒”为由要求轻判。更普遍的情况是,除非造成轻伤以上后果,执法机关往往将家庭暴力视为”家务事”。惠州事件中,妇联的”批评教育”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种治理惯性。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明显过界的暴力行为,道德劝说是否足够?
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观念的断层正在制造集体焦虑。在社交媒体育儿群组里,”鸡娃”家长与”佛系”父母激烈交锋,折射出当代父母的认知混乱。某知名育儿博主曾发起投票,结果显示43%的家长认为”必要时可以打手心”,理由是”现在孩子太娇气”。这种认知背后,是快速社会转型带来的教育失序——当传统权威式管教失效,又缺乏新的方法论,暴力就成了焦虑的出口。惠州商场里那位父亲的暴怒,或许正是这种无力感的极端爆发。
要打破暴力教育的循环,需要建立多层次干预体系。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国设立”亲子支持中心”,为存在管教困难的家庭提供早期干预,专业人员会上门教授非暴力沟通技巧。德国则立法规定邻居、教师发现体罚必须举报,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结合国情,我们或许可以:在社区设立”家庭教育服务站”,将科学育儿课程纳入婚前教育,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如三次投诉强制参加亲职教育)。唯有将预防端口前移,才能避免总是等到暴力发生才介入。
那个在商场被拖行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我们无法确知这段经历会在他心里留下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教育的本质不是驯服,而是唤醒;不是制造恐惧,而是培养尊严。当全社会都能清晰区分”管教”与”伤害”的界限,当每个孩子都能在爱而非恐惧中成长,惠州这样的场景才会真正成为历史。这需要法律更明晰的底线、更普惠的专业支持,以及每个成年人对自己童年伤痛的觉察与治愈——因为没有被暴力对待过的人,才不会用暴力对待他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