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分离,八旬父母最后的牵挂:河南男子急寻50年前送养的二哥。
在北京的夜色中,罗先生又一次翻出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过八旬的父母,他们的眼神里藏着半个世纪的心事。“我一定要帮父母找到二哥,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后的心愿。”罗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个来自河南舞钢的汉子,道出了一个跨越五十年的牵挂。

洪水中的离别:两个月大婴儿被送养
1975年,河南舞钢遭遇特大洪水。在一片汪洋中,罗家迎来了第二个儿子。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散——由于家庭困境和奶奶的坚持,这个仅两个月大的婴儿被迫离开了亲生父母。
“那时候是奶奶当家,父母也不敢说什么。”罗先生回忆父母当年的讲述时,语气中带着理解与无奈。当年农村的艰辛现代人难以想象,一场大水就能让一个家庭陷入绝境。这个被送走的孩子,成了全家人心中一道从未愈合的伤口。
林场往事:收养人曹秀琴的线索
通过多方打听,罗先生了解到,二哥被送给了一位在当地国营林场工作的女职工——曹秀琴(音)。这位当时已婚未育的女性,在收养二哥约两年后,迎来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曹秀琴可能是河南襄城县人,她的丈夫在林场工作时被人称作‘赵贵’。”罗先生仔细梳理着每一条线索,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拼图一般,构成了寻找二哥的唯一希望。
漫漫寻亲路:从舞钢到洛阳的追寻
寻亲过程中,罗先生找到了当年与曹秀琴同在林场工作的老职工。据他们回忆,曹秀琴一家后来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林场,前往洛阳某机械厂工作。“但不是拖拉机厂。”罗先生强调这个细节,每一个信息点都可能是关键。
按照时间推算,如今的二哥应该已经50岁了,而收养他的曹秀琴也已是80多岁的老人。岁月流逝,让寻亲之路更加艰难,但也让这份牵挂更加珍贵。
血脉相连:相似的面容,割不断的亲情
“我和二哥应该长得很像。”罗先生抚摸着自己与父母的合影,仿佛在想象二哥的模样。他告诉记者,父母这些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那个被送走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未能阻拦奶奶决定的愧疚。
如今,罗先生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白发苍苍的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见一眼当年被迫送走的儿子,知道他这些年来过得好不好,是否平安幸福。
时代的悲剧:理解与包容中的寻找
“我们理解奶奶当年的决定,也理解父母的无奈。”罗先生的话语中没有任何抱怨,只有对那个特殊时代的理解与包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家庭都曾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是时代留下的印记。
如今,罗先生只想在父母有生之年,帮他们完成这个最后的心愿。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帮助,能够找到二哥或他的家人,让这个分离了半个世纪的家庭能够重逢。
期待团圆:一个家庭的共同心愿
“如果二哥能看到这篇报道,我想告诉他,我们一直都在想念他。”罗先生的声音再次哽咽,“父母年纪大了,他们不求什么,只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寻亲故事,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团圆最朴素的渴望。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牵挂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化,反而愈发珍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