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7》首播展现佛系旅行团,和谐氛围能否延续单数季玄学?
《花儿与少年》第七季的开播,让观众们再次见证了这档老牌综艺的”单数季玄学”。从第一季的9.0分到第五季的9.3分,单数季似乎总能创造奇迹。而这一次,节目组显然从上一季的争议中吸取了教训,打造了一支堪称”佛系天团”的嘉宾阵容——那英、陈数、马思纯、李沁、张雅琪、龚俊、张晚意,七位性格迥异却都自带松弛感的明星,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真人秀的边界。

一、从”宫斗剧”到”治愈系”:节目组的自我革新
节目组在首映篇中就展现出明显的转型意图。制作会议提前50天召开,房车分配等敏感问题被直接摆上台面,这种”预防针式”的剪辑策略,与往季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法形成鲜明对比。龚俊那句”哪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你们演宫廷戏啊?”不仅是对节目组的调侃,更像是一季的基调宣言。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在环节设计上刻意规避了前几季的”坑”。比如导游选拔改为自主报名制,经费管理采用透明协商模式,这些细节调整都指向一个目标:用”去剧本化”的真实互动取代人为制造的矛盾。当观众看到陈数主动要60元主食材经费、其他人默契配合时,这种成年人之间的体面相处,反而比刻意设计的冲突更有看点。
二、嘉宾画像:当”钝感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季嘉宾的选择堪称妙手。那英的”人间清醒”体质与陈数的”知性防火墙”形成互补,马思纯的细腻敏感与李沁的稳定优雅相得益彰,龚俊和张晚意则贡献了恰到好处的”直男幽默”。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张晚意的综艺首秀——那个回答”我是个P”的瞬间,成功打破了观众对演技派演员的刻板印象。
马思纯的状态变化尤为引人注目。从《江照黎明》时期的壮实到如今的轻盈,她的身形变化恰似心理状态的投射。节目中坦然承认”无法胜任导游”的坦诚,反而比硬撑人设更显真实。这种对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恰恰是当代年轻人最推崇的”成年人社交礼仪”。
三、群像美学:寻找舒适区的最大公约数
首映篇最精彩的段落,莫过于七人分食冰棍的即兴场景。当龚俊、张晚意主动放弃份额,姐姐们坚持均分时,这种微妙的礼让与接纳,构建了令人舒适的群像关系。相比往季著名的”帐篷事件”,本季嘉宾似乎自带”防尴尬雷达”,总能找到集体舒适区的最大公约数。
陈数在采购前的主动建群沟通,那英放话”收着点脾气”的自我约束,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一种成熟的社交智慧。特别当李沁安静处理食材的画面与龚俊搞怪表情同框时,节目意外捕捉到了”家和万事兴”式的和谐美感。这种不靠冲突驱动的叙事,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观众最需要的情绪价值。
四、创新与风险:佛系背后的隐忧
当然,完全规避冲突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首映篇中马思纯缺席导游报名的悬念设置,暴露出节目组在”真实”与”看点”之间的摇摆。当真人秀过于追求和谐,是否会丧失戏剧张力?这是制作方需要持续平衡的命题。
另一个潜在风险在于”人设保鲜度”。目前嘉宾们的”非拧巴”特质赢得一片好评,但长达数周的旅行中,真实性格的多面性终将显现。如何避免后期出现”人设崩塌”的舆论反噬,考验着剪辑团队的功力。
五、行业启示录:旅行综艺的进化方向
《花少7》的尝试为同类节目提供了新思路:当观众厌倦了人工糖精和刻意狗血后,”去冲突化”的治愈系旅行或许才是蓝海。这种转变与日本《人类观察》等节目的成功经验不谋而合——用放大镜观察日常中的非凡,比编排戏剧冲突更考验制作智慧。
从更深层看,这季嘉宾配置折射出社会情绪的变迁。在”内卷”成为集体焦虑的当下,观众更渴望看到的是成年人如何体面地解决问题,而非放大矛盾。正如节目中七人默契配合完成百元餐费的挑战,这种”温柔反击生活”的姿态,或许才是本季最大的精神内核。
随着正片即将展开,这支”佛系旅行团”能否延续首映篇的和谐氛围?单数季的玄学是否继续应验?答案尚待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综艺市场充斥着各种”抓马”时,《花少7》选择做减法反而成了一种勇敢的创新。这种不靠撕扯观众神经的从容,恰如李沁镜头前那一抹惊艳却不张扬的微笑——高级的综艺美学,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
发表回复